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历史解读 >

向达佚稿《史料学与目录学》油印讲义本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蔡振翔 参加讨论

    以50多万字的学术论文集《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一书而享誉中外的向达先生(1900—1966),是中国著名的中外关系史专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1961年,向达在致力于“中外交通史籍丛刊”整理出版工作的同时,还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开设了“史部目录学”的课程。这门课程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其中还有向达本人的许多独到见解。据说,向达不仅亲自讲授,而且还自编讲义,亲手刻写,并在开课之前就把讲义油印本发给听课的学生。向达去世后,他的不少手稿文稿相继散失,其中也包括《史料目录学》的油印讲义本。然而这份讲义毕竟是油印的,并不是仅有一份的孤本,起码应该有几十份的存世量,可为什么几十年来却一直找不到这份讲义的踪迹呢?由于无从得见它的庐山真面目,使它最终变成了向达的一份佚稿,让学术界有关人士想起来,就不免感到一丝的遗憾。
    前一段时间,我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古旧书时,十分意外地发现了向达的《史料学与目录学》油印讲义本,感到十分惊喜,立即购买了下来。这份油印本的确很珍贵,但是比较破旧,也比较零乱,还有散失的迹象,它的使用者为刘美崧。经网上检索可知,刘美崧出生于1936年,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经担任过中南民族学院(2002年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这份讲义油印本,长26厘米,宽18厘米,双面打印,计43面,一共有86页。第一页页边注有“刘美崧,史五”字样,讲义里面偶有钢笔或圆珠笔的批注。外面用一张牛皮纸包住作为封面、封底,封面上用圆珠笔写着这样几行字:
    (向达手刻)
    史料学与目录学
    附敦煌学西域介绍
    1961年刘美崧于北大
    除了最后一行是横写之外,其他均为竖写。讲义油印本由“有关史料学和史部目录学若干书籍简介”、“工具书介绍”、“敦煌学略论”、“第二部分‘本论’”四个部分组成,有5万多字。这份讲义是用一个铁夹子固定住,然后装订在一起。由此,我们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向达并没有形成一份完整的《史部目录学》讲义,而是根据课程的内容、性质、重点、特色,随时编写,随时手刻,随时发放。如果不是因为学生很有心,将它们收齐之后装订在一起,那么就很容易散失。这也就是我们至今不容易找到这份讲义的根本原因。
    这份讲义的第一部分是“有关史料学和史部目录学若干书籍简介”。向达发表过《唐代纪载南诏诸书考略》《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录》《关于三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等目录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名篇,又担任过多年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熟悉中外史籍的基本情况,介绍起史料学或者史部目录学的要籍,自然是驾轻就熟。这部分一共分为四个问题:第一是“介绍几个目录”,介绍《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目答问》;第二是“介绍几部正史概论、改订正史、通鉴、史论书籍”,首先介绍范文澜《正史考略》、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考异》、张元济《校史随笔》,其次介绍同文本《廿四史》、百衲本《廿四史》、开明本《廿五史》附《廿五史人名索引》《廿五史补编》,再次介绍《资治通鉴》和《纲鉴易知录》,最后介绍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第三是“九通、会要、纪事本末等”,首先介绍“九通”,其次介绍“历代会要”,再次介绍“九朝纪事本末”,最后介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全唐文”;第四是“古文字学、金石学、版本学、古度量衡学附避讳学”,首先介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主编《经籍纂诂》、三家村学究编《检字一贯三》,其次介绍叶昌炽《语石》,再次介绍叶德辉《书林清话》及《书林余话》,接着介绍吴大徵《权衡度量实验考》、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杨宽《中国历代尺度考》、罗福颐《传世历代古尺图录》,最后介绍陈垣《史讳举例》。
    在整本讲义中,比较而言,要属第一部分最为完整,也最有分量。其中有三个观点特别值得注意。第一,向达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有体系的史料学,现在只能介绍一点史料学中如古文字学、金石学、版本学、古度量衡学以及史部目录学中的若干问题;第二,向达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很高,认为这本书代表并总结了17、18世纪学术界的成就和水平,为后来治学者提供了一部相当好的学术史和读书指导,成为中国目录学上最重要的一部著作;第三,向达所介绍和点评的史籍,几乎都是公认的名家名著。当然他在治学过程中,对其中许多书籍都有自己的体会。因此像三家村学究编的《检字一贯三》,一般专家往往不会特别提及,向达却专门加以推荐,大概就是由于这本工具书在检索《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经籍纂诂》三书时,使用起来很方便,可能曾经对他的帮助很大。
    这份讲义的第二部分是“工具书介绍”,由“字典、辞典”,“引得、索引、几种专门目录”,“年代学、历史地图、图谱”一共三个问题构成。里面介绍了《康熙字典》《辞源》《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史学论文索引》《中国丛书综录》《一百七十五种日本期刊中东方学论文篇目附引得》《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中外历史年表》《世界大事年表》《中国历史地图集》等60多种工具书,包括了文字、年代、地理、目录等方面一些最为权威的工具书,为治学者从事有关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文献资料上的参考和准备。
    这份讲义的第三部分是“敦煌学略论”。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四个重大发现,即甲骨文字、汉晋木简、敦煌写本、明清档案。向达为此感叹道,自从陈寅恪于1930年在为陈垣《敦煌劫余录》写的序中第一次提出了“敦煌学”这一名称后,多少年来敦煌学已经风行一时,成为一门显学。向达一直致力于敦煌学的研究,是这一领域的奠基者与开拓者之一,因此在介绍敦煌学的内容时,很容易就抓住其中的关键。“敦煌学略论”这部分内容一共分为“汉唐间敦煌的历史与地理”、“汉代长城烽燧与敦煌汉简的发现附论居延汉简”、“敦煌石室藏书的发现及其内容”、“美术史上的莫高窟”、“重要参考书目”五个问题,虽然只有1万多字,但却把与敦煌学有关的几个问题分析得一清二楚,完全可以作为敦煌学入门必读的一篇学术论文。
    难能可贵的是,讲义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敦煌学问题的一般性介绍上,而是在其中夹杂了向达自己的许多研究心得。例如,在谈到通俗文学的时候,有的观点就选自向达的杰作《唐代俗讲考》。在谈到雕版书籍的时候,有的观点就选自向达的名篇《唐代刊书考》。又如,向达对莫高窟壁画予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这些壁画虽然主要是以佛教美术为主,但是从4、5世纪到14世纪,每个时代在莫高窟都留下了壁画,等于是一部插图本的中国美术史。再如,向达在重要参考书目中,介绍了《斯坦因西域考古记》《敦煌变文集》《敦煌壁画集》等一批敦煌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等于是为有志于深入研究敦煌学的学者们,开出了一份很有价值的阅读书目。
    这份讲义的第四部分叫做“第二部分‘本论’”。初看起来,它似乎不像是《史料学与目录学》讲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第一,向达当年授课时,在“史部目录学”的名义下,除了讲授史籍介绍、工具书介绍等相关的内容外,还讲授了敦煌学、中外关系史论等不太相关的内容;第二,这是另一份讲义的一部分,可能是向达讲授中外关系史课程时撰写的,刘美崧把它们装订在一起了。这部分讲义没有第一部分,也没有第三和以后的部分,甚至连第二部分也只残留第一章的一小部分而已。因此,更可能的应当是第一种可能性,而且第一章讲义的其他部分已经佚失,或者是向达还没有写完第一章。
    “第二部分‘本论’”第一章的标题是“汉唐间的中国与西方(3—10世纪)”,下面再分成几个小问题:一、汉唐间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二、张骞凿空和西域诸国,这部分似乎还未完,讲义就没有了。我们知道,向达早在1930年就出版了《中外交通小史》一书,1934年又出版了《中西交通史》一书。几十年以后,再写起中外关系史的讲义,自然是轻松愉快,但是他仍然写得十分认真,没有一点马虎的迹象,由此我们看到一位优秀的大学者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
    总而言之,向达的这份《史料学与目录学》讲义油印本,厚积薄发,简明扼要,特色突出,有许多是作者研究的心得体会。如果向达当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能够从容地进行修改补充,那么可以成为一部很好的教科书。即便如此,在今天它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可以供中外关系史或者中国史学史特别是向达研究的专家学者参考。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份讲义毕竟是向达在50多年前撰写的,反映的只能是当时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水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