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历史解读 >

探寻丝路古迹与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7-09-0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晏波 雍际春 参加讨论

    10月14—16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天水师范学院联合主办,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 “‘一带一路’暨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历史高层论坛”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近5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代表以跨文化为视域,将中外交通史研究置于欧亚内陆、东南亚地区以及海上往来的空间中,涉及西北丝路、西南丝路、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等议题,既有宏观的理论思考,也有具体的微观研究。
    文化交流由来已久
    丝绸之路历史是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通过分析秦人在“西”与“雍”两地之间养马、西畤与雍畤的祭祀通火权,认为秦代以前“西”与“雍”之间即存在早期交通联系;西汉时期,“西”与“雍”在王朝礼祀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依然受到特别重视;“西—雍”交通线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教授分析了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量白色赤贝和成都平原出土的众多象牙,证实《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蜀身毒道”早在商代即已存在;早在商周之际,“五尺道”即已开凿,后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承载着贸易、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功能,成为中印缅古代文明交往、丝绸西传和文化传播的走廊。
    早在张骞“凿空”之前,亚欧大陆就已出现中西文化交流。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雍际春勾勒了新疆天山北麓哈密、吐鲁番、巴里坤、阿勒泰、伊犁等地距今四千纪至三千纪下半叶众多青铜文化遗存及其文化族属,认为文化交流在天山中部地区形成中心,并向四周扩散,是丝绸之路北道中段线路的重要基础;秦汉前后,大月氏、乌孙自河西走廊西迁伊犁地区以及匈奴进入新疆东部,成为两汉及以后北疆交通建设的先声。关于张骞之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界先后提出“玉石之路”、“陶器之路”、“青铜之路”、“麝香之路”、“小麦之路”等概念。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并成认为,应当将上述概念统一命名为“前丝绸之路”。此外,他还就穆天子西游所经昆仑、会见西王母等历史地理问题,提出昆仑不在新疆,而在甘肃省东部泾川县附近的观点。
    具体研究推陈出新
    关于丝绸之路的具体研究,一些学者运用新技术和考古发掘材料,从新的视角将原有研究推向深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萍利用ARCGIS技术和航空影像,结合传统文献、考古材料及田野考察,将古地名和数据予以精确地理定位,复原了9世纪后半叶至10世纪灵州道的精确线路图,为综合研究北宋时期灵州道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地理学依据。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苏海洋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利用田野调查、卫星影像霜雪标志与植被标志判读、地名调查和谷歌地球高精度路径测量方法,复原了汉代长安通往姑臧的南道线路具体走向和里程。
    唐宋之际,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存在哪些差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华瑞认为,就陆路交通而言,唐代政治、军事与经贸并重,北宋则是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就海路交通而言,唐中叶至两宋以经济为中心,经贸交流是主流;唐前期,陆路交通具有开放性,东西文化交流是较高层次的文明碰撞;唐中叶至两宋,海路交通日趋保守,文化交流难以与经贸交流同步。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薛正昌认为,虽然迟至秦代才出现“萧关”这一名称,但萧关在此以前就已存在;秦汉时期,萧关是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结合地区的防御带;汉唐时期,萧关道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是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南郊乡相继发掘了6座中亚史姓家族墓和李贤墓,出土了鎏金银壶、玻璃器皿,这些文物与固原市原州区西北的须弥山石窟一起,共同见证着萧关道的丝路交流史。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杨小敏认为,作为北宋时期极边之地,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不但在宋与辽、西夏的对抗中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地位,而且兼具战马购置、茶叶集散、货物中转等经济功能,当地的多样性经济为宋代陆上丝绸之路东段的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代史籍所载“河西”是否等同于当今的河西走廊,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炳泉认为,汉武帝末年,“河西”指今宁夏银川和灵武以西、永登以东,呈南北走向,沿大河(今黄河)西岸,并且有东西界,是一个独立的狭长自然区域。昭帝之后,作为原特定自然区域的“河西”不复存在,而代之以辖境包括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五郡在内的“河西”,其地理范围大致包括今甘肃省境内黄河以西地区及湟水流域,东汉“河西四郡”与此范围相同。因此,不应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中的“河西”等同于河西走廊。元朝灭亡后,西域各政治体在长期和平的环境中与明朝保持了密切联系,以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仍持续进行。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田澍认为,明朝从自身安全出发,正视西域地区的蒙古因素,采取羁縻统治,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朝贡贸易规则,对丝绸之路实现了有效管控。
    相关研究异彩纷呈
    在医学文化交流、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及地理认知等研究领域,本次会议也有新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锦绣分析了武则天时期医工安金藏剖腹证明皇嗣谋反为假这一事件,认为安金藏剖腹的手术和解剖学知识源自拜火教(祆教)和印度医学,之后的缝合术则来自中国传统医学。这一事件反映了波斯、粟特、唐与印度医学知识的交汇,这一手术本身就是中、印、粟特及中亚文化交流的产物。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在中国海关任职的医员编写有 《海关医报》,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佳宏伟以这一史料为依据,考察了晚清中西医学的交流及冲突,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了中西方对于各自医学知识谱系的理解与吸收问题。
    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少数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李方认为,秦汉时期,大月氏、乌孙、匈奴开辟了从河西沿天山北麓到天山西部的道路,是丝绸之路的最早开通者。此后,柔然与高昌互派使臣,北魏与吐谷浑共同维护丝绸之路“青海道”,突厥及其粟特部落在丝路上从事贸易和宗教文化传播,回鹘与唐王朝经营“回鹘路”,这些都应引起学界的重视。暨南大学文学院中外关系研究所教授纪宗安探讨了茶马贸易、藏印宗教文化交流等问题,认为藏族同胞是 “一带一路”建设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群体。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李大龙认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汉武帝构建“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构想密不可分,唐太宗对汉代经营西域方略的继承和发展决定了丝绸之路的繁荣,进而奠定了唐王朝“大一统”的格局,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
    除丝绸之路研究外,会议交流也兼及先秦至隋唐史研究的多个方面,诸如秦戎关系及道县两种行政管理体制,秦人早期都邑位置、秦人早期墓葬反映的秦戎关系问题、雍秦时期的秦国人殉、汉代陇右民族管理、敦煌文书、伏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等。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