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影响欧洲知识界 在启蒙主义时代思潮大变迁的格局下,东方的思想、物品对欧洲知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歌德就对中国文化有着特别的兴趣,他曾在1781年将《赵氏孤儿》改编为悲剧《哀兰伯诺》(未完成);1827年,他在中国小说和诗词影响下,写作了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这些文化影响的印记,体现在欧洲知识界对中国知识的发现与推崇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陈明在对《西药大成》这部西方近代医学转型时期的本草著作研究中发现,其英文原本中,China一词出现了79次,Chinese一词出现了30次,涉及了大量东西方药物的互动与贸易记录。通过对其研究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药物学知识的西传尤其是药物的扩散,以及中药在全球化早期药物学知识网络体系中的角色与地位。 考察16—18世纪欧洲的医书和药典,高晞发现,其中有大量关于“中国根”的记述。据记载,这种药物由葡萄牙商人从东方带到欧洲,可以有效治疗当时肆虐欧洲的流行病,对欧洲医学科学革命产生重要影响。从16世纪在欧洲流行的经典医学著作涉及“中国根”的介绍,可以窥见中国药物、中国知识在欧洲知识界由古典知识向近代启蒙思想中转化所扮演的角色。 研究对象需要开拓 近年来,国际学界对中西交流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教授闵道安(Achim Mittag)介绍说,他正在为学生开设硕士课程——“15—21世纪的全球化”,就是做这方面的努力。这项研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西方知识和产品对东方的影响,其二就是中国知识和产品对西方的影响。“双方如何传播,如何产生影响,这值得探讨。” 学者认为,在当前的研究中,相关讨论大都集中关注中国的茶叶、瓷器、中医以及园林艺术等。王维江表示,事实上还应该包括中国音乐、丝绸、纸张、壁纸等,未来的研究需要注重大航海所带来的“哥伦布大交换”背景,注重航海技术、造船技术更新所带来的知识更新,如地理学、医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这些研究需要各语种文本的搜集和阅读。 陈明也表示,这是一个长时段、跨文化圈的课题,需要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比如植物学、博物学。此外,学者不应只聚焦于西方,还要关注周边日本、越南等国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刘朝晖在研究外销瓷器过程中深有体会。他认为,相关课题的研究要注重多语种团队的组建;研究不能浮于表面,应积极寻找新材料、探求新方法,以问题意识深层次挖掘。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林立强则提出,目前学界过多把目光集中在外语文献上,其实不少中国的地方文献中也包含着大量相关史料,不容忽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