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治学心语 >

李文海学术思想侧记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李岚 李光伟 参加讨论

    李文海(1932—2013),江苏无锡人。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历史学学科评议组组长、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出版有《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历史并不遥远》、《近代中国灾荒纪年》、《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等著作。
    不要拒绝历史,因为历史给我们以智慧;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对事业的背叛;不要漠视历史,否则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不要割断历史,因为否定昨天也就将失去明天。
    李文海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自195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留校后,已在科研、教育第一线辛勤工作了近一个甲子。他笔耕舌耨,桃李满园,著作等身,直到去世前夕,仍完成了七千余字的文章《〈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
    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李文海始终以求实之笔治经世之学。这突出体现在他秉持并践行的“尊重历史”、“关注现实”的学术理念上。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历史是业已逝去的现实,而当未来变成现实时,今天的现实也就成为新的历史。历史虽是不可能重复的,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历史现象常会以惊人相似的形式和面貌反复出现,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因此,离开了对历史的了解,拒绝对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势必陷入盲目的状态,失去前进的正确方向。
    尊重历史
    所谓“尊重历史”,就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经世致用”、“秉笔直书”等优秀遗产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不任意褒贬,不好恶随心,真正做到尊重历史的真实。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历史的“绝对真实”确实很难做到。也有人担心“经世”、“资治”同“求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经世”、“资治”总是带有某种功利性,很难做到纯客观。李文海认为这些都不能成为拒绝追求历史真实的理由,史学工作者应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甄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达到接近并揭示历史本来面目的要求。至于如何“经世”,“资”什么“治”,追求怎样的“功利”?如果不是为一己或少数人的私利,而是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人民大众的共同利益,就不需要伪造历史、颠倒历史、曲解历史。在这种情况下,“经世”与“求真”恰恰是相互统一、相得益彰的。
    针对以否定历史、抹黑历史、颠倒历史为核心内容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李文海始终不遗余力地予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在“解放思想”、“反思历史”的旗号下,把被历史唯物主义颠倒过来的历史又重新再颠倒过去,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为此,李文海从方法论角度对其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剖析,认为:这种错误观点不是从事实出发,通过对历史过程的全面掌握和客观描述,抽象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和结论,而是从概念出发,不认真研究事实和客观地分析各种历史现象,只是武断地作出判断,为自己的政治诉求服务;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考察问题,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重视基本的历史联系,把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发展脉络中考察其前因后果,而是脱离历史环境,脱离社会条件,孤立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不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分清精华糟粕,评定功过是非,而是采取简单化、绝对化的办法,好就是绝对地好,一切皆好,坏就是绝对地坏,一切皆坏;不是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相互联系去掌握事实,而是根据片断的、胡乱挑选的个别事实轻易作出评判,以偏概全,以假乱真,用支流代替主流,拿现象掩盖本质。
    在报刊和网络上,曾对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性问题,有许多讨论和评论。对此,李文海认为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应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的方面,要符合历史真实,不能随意虚构;小的方面,则不必过于拘泥,可以有必要的虚构。至于那些纯粹以“娱乐至上”、“戏说”、“搞笑”为目的的作品,虽谈不上历史的真实,但也要有一个底线,在娱乐中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能以丑为美,以假乱真,以恶为善,一味靠低俗、庸俗、媚俗赚取票房和收视率。
    关注现实
    “关注现实”大致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即史学大众化。李文海认为历史研究既不是为了“发思故之幽情”,也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认识现实世界、推进现实实践的需要。史学研究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认知、教育与传承功能。他强调史学要关注现实,更加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广大群众,在史学大众化方面花更多的力量,决不仅仅是指多写一些通俗历史文章;还应该从思想观念、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成果形式、文字风格等各个方面,有一个较大的转变。一部优秀的历史著作,一定要同时兼顾一部分专家与大部分并不研究这一问题的读者的需要。早在十几年前,鉴于历史研究同社会生活的联系相对薄弱的倾向,他就发表过题为《历史学,请走出史学界》的文章,其中说:“史学工作者的作品中,很少有以史学界以外的广大群众为读者对象的。史学研究的成果通常只是作为史学界一部分同仁交换研究心得的手段。”这当然十分必要,但远远不够。“史学家还要善于跨越史学界,关注社会,关注群众,重视对全社会提供对于当前社会生活有借鉴意义的直接或间接的历史认知。”他呼吁史学工作者应改变某些传统观念和习惯,转变文风,致力于史学的大众化,更加努力地写一些能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喜爱的作品。在这方面,他不仅鼓呼倡导,更身体力行。2012年结集出版的《清代官德丛谈》即是他实践上述理念的一个具体行动。
    其二,史学研究应从现实出发,寻找问题意识和研究课题。这也有助于史学工作者转换研究思路与视角,拓宽研究领域,开阔学术视野,发现新的学术生长点。李文海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戊戌维新、义和团、辛亥革命等,均有开创性和探索性贡献。但他用功较多、坚持较久的是对中国灾荒史的研究。他是这一领域当之无愧的拓荒者。他谈及当初之所以选择研究灾荒史,莫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1985年,李文海组织近代中国灾荒研究课题组时,“历史无用论”正到处泛滥,许多人觉得历史是老古董,同热火朝天的现实没有多大关系,更不能带来实际的物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必须要选择同现实关系密切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用学术实践证明史学不是“无用”的,不是游离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外的东西,它可以对社会生活发挥重大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这一关注社会现实的学术研究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李文海始终坚信,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术发展和繁荣的最有力的杠杆。任何一种学术、一个学科,只有存在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越来越深刻地为社会所认识和了解时,才可能得到迅猛的发展和进步。当前,不论中国还是世界,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破坏性影响愈演愈烈,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他呼吁灾荒史研究应抓住历史机遇,不断取得新成绩,开创新局面。
    李文海曾总结过四句话作为其学史、治史的心得和感悟:不要拒绝历史,因为历史给我们以智慧;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对事业的背叛;不要漠视历史,否则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不要割断历史,因为否定昨天也就将失去明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