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把开垦南泥湾当作克服经济困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1941年开春后,朱德就率领有关负责人和技术干部多人到南泥湾进行实地踏勘,调查山、水、林、路、土质以及农作物生长情况,谋划南泥湾的开发建设。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不久,朱德在王震的陪同下特意到南泥湾视察,他深入干部战士之中听取对开发南泥湾的意见,深刻讲述“屯田政策”的重大意义,要求他们一定要做群众的模范,把生产运动搞好,用自己的双手,做到生产自给,丰衣足食。6月,朱德专门给三五九旅七一八、七一七团的领导人写了一封长信,对南泥湾的全面开发建设作了严格、详细、具体的指导,要求他们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建立起畜牧业、运输业、手工业和商业,“建立起永久的基础”。 1942年夏天,南泥湾一带的庄稼长得很好,眼见丰收在望。当时延安有5位年岁大的老同志,人称延安五老。除朱德外,其他4位是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谢觉哉、延安大学校长吴玉章和晋西北行政公署主任续范亭。纪念“七七抗战”5周年以后,朱德邀请其他四老同游南泥湾。这时的南泥湾和一年半以前相比已全然改观。朱德兴致很高,赋诗一首,诗中写道: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小憩陶宝峪,青流在怀抱。诸老各尽欢,养生亦养脑。薰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这首诗是1942年南泥湾的真实写照。到这一年底,三五九旅已经开发了2.5万亩土地,解决了一部分粮草及各种用品;建设了各种工业如纺织、肥皂等共约十种;有了600多匹运输牲口及47个骡马店。被中共西北局称为“发展经济的先锋”,受到隆重表彰。从1941年到1944年,仅仅数年时间,杂草丛生的南泥湾就变成了一个“米粮川”,三五九旅的粮食产量由0.12万石猛增到3.7万石,上交公粮1万石,达到了耕一余一。与此同时,他们在边区范围内,迅速发展了工业、商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建筑业。 朱德亲自指导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不仅有力带动了整个边区的生产自救,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巩固和发展了解放区,而且密切了军政、军民关系,增强了部队素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作者单位:中央文献研究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