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在党的组织工作尤其是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任弼时认为,无论是革命或建设,人总是第一位的。党员干部的才力和品质是决定一种事业成败的关键。任弼时强调,培养干部,还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让干部“能够根据党的政策大胆地去创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军作战逐步转向敌后解放区战场,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封锁解放区的政策,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对此,在1941年边区中央局召开的边区各县委书记联席会议上,任弼时明确指出,经济建设是当前边区建设“最基本的、最中心的而且是最迫切的任务”。首先,“必须打破公式主义”,发扬干部和党员大胆创造事业的精神。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中心,是一个新课题,尽管我们的党员干部“有丰富的军事建设和战争以及为着战争而动员的经验”。“但对一点一滴的细密的经济建设工作”,却在思想上不够重视并缺乏经验。比如,当时边区办工厂,往往采用建设军队或机关的方式,用了一大堆不从事生产如厂长、指导员等管理人员,或者是把“大工厂的设备应用到我们的小规模生产里来”,或者是“反对严格管理,致使劳动纪律松弛”等,最终赔了本。很显然,经济建设工作和战争动员工作性质不同,“党的领导方法和作风也必须随着改变”。由此,任弼时提出,“必须打破公式主义”,“依凭我们的决心、努力和创造精神,”“按照当地群众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出发”,在“摸索中去发现其规律性”,“独立地创造事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