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治学心语 >

阎若璩自诩伏生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陈居渊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阎若璩(1638—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汉学家。他博物洽闻,精于考据,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写了一部《尚书古文疏证》,考证出现在通行的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为赝品,于是“名动九重”。
    阎若璩(1638—1704)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汉学家。他博物洽闻,精于考据,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写了一部《尚书古文疏证》,考证出现在通行的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为赝品,于是“名动九重”。他病逝后,雍正皇帝亲自为他撰写了挽诗及祭文,给予他“读书等身,一字无假”的高度评价。在很长时间内,他被认定为清代汉学复兴的导源人之一。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西汉初存二十九篇,由秦博士伏生所传,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外又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宅壁中发现了用战国文字抄写的《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了十六篇,但因为未被列于学官,经西晋“永嘉之乱”后就遗失了。东晋元帝的时候,一个名叫梅赜的人,说自己藏有一部《古文尚书》及孔安国的《尚书传》,并且献给了朝廷。该书比《今文尚书》又多出二十五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四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与《今文尚书》合为五十八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最迟从宋代开始,便有学者对梅赜《古文尚书》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吴棫、朱熹、吴澄、梅鷟、郝敬等宋元明学者相继提出质疑,认为该书是一部伪书。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阎若璩引经据典,一一陈其矛盾之处,列举一百二十八条证据,坐实该书为伪书,引起了当时学界的振动,乾隆皇帝也为此曾经打算废除这部经典。自此之后,《尚书古文疏证》被乾嘉时期从事专门考据的学者奉为一部成功的典范之作。
    然而,对于该书所体现的学术思想,学界却持有不同的意见:一是认为该书体现了反理学的思想。如黄宗羲为《尚书古文疏证》作序,认为该书的贡献是使理学家苦心孤诣建构起来的道统论失去经典的权威。史载阎若璩生前非常担心“显背紫阳”的骂名,但是他在刊印该书时毅然将黄《序》冠以卷首的显赫位置,这表明阎若璩编写《尚书古文疏证》的动机确有与理学划清界限的意图,诚如顾颉刚先生指出的那样:《古文尚书》是封建统治阶级修齐治平的教科书,尤其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个字是所谓“尧、舜、禹相授之心法”,成为宋、元、明理学最神圣信条的,竟给阎氏摧陷廓清,实在不能不说是学术界中最突出的一件事。顾颉刚显然是接受了黄宗羲的观点,并以现代人的观念所作出的评价。二是认为该书维护了程朱理学思想。如阎若璩本人就说过,“吾为此书,不过从朱子引而伸之”,“天不生宋儒、仲尼如长夜”等话语,所以有学者就认为阎若璩对《古文尚书》的考证工作,是对朱熹疑古思想的继承,与程朱理学一脉相承。事实上,阎若璩同样还说过“朱紫阳犹不足以当”,指责“道学寡陋”,认为“训诂之学至宋而亡,朱子尤其著者”。他十分推崇汉代经学家马融、郑玄,明确表示自己所做的考证工作是“主汉不主宋”。
    不过,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自刊行问世以来,也不乏来自当时学界的批评。如毛奇龄批评他在考证过程中延续了朱熹的“错判”,全祖望批评他虽然勤于考证,但是未能洗去学究气,“不能无陋儒之叹”,“学究”、“陋儒”这在清初往往专指那些致力于义理之学,而在学术上殊少发明的理学家。乾嘉之际学者焦循认为《古文尚书》虽然是伪书,但是它的思想仍然适用于当今社会,间接地否定了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在思想史上的价值与意义。阮元编写《学海堂经解》仅收录阎氏《四书释地》,摈弃《尚书古文疏证》,此举曾经引起章太炎的愤怒,嘲笑阮元“好尚新奇”。根据晚清学者黄式三的观察,当时学人看重的是阎氏所著《四书释地》,而一直享有盛誉的《尚书古文疏证》已淡出学人的视域,甚至认为“阎氏之考订之细碎”。事实上,他们这些对《尚书古文疏证》的种种评价,虽然是基于各自不同的学术立场和所持有的学术理念,但是在希望净化相传由孔子传播《六经》的权威的真实思想这一点上是相通的。
    其实,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任何一部经书,或者是伪作,或者本来就是真本,都是文献本身继续存在的方式,而经典的意义则始终体现在后人对这些文献理解的无限历史过程之中。从语言角度而言,它具有相对的真实性。然而对于每一个时代来说,都意味着是一种曾经中断过了的传统的零星片断。正因为是零星片断,所以也为其文本的可靠性提供了各种猜想的可能性。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是对经典重新理解作出的阶段性重要研究成果,而不是对《古文尚书》的唯一定谳——当今出土的郭店简和清华简便是证明。至于阎若璩个人学术取向的定位,究竟是崇尚宋学还是独尊汉学?这在他自述其志的《元旦》一诗中已作了明确的回答:“屈首窗间受一经,东西游走意何成?凭将骨与青天誓,老入儒林号伏生。”
    作者:陈居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