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治学心语 >

俞伟超与三门峡考古二三事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报》(2013年 newdu 参加讨论

    俞伟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南北,在豫西三门峡,他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谱出了一篇篇精彩的考古乐章。今年是俞伟超先生诞辰80周年,逝世10周年,笔者将点滴记录,汇成此文,以表怀念之情。
    一、四赴三门勘察,发现黄河漕运遗迹
    1955年,为了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主,联合了其他文物考古部门人员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由考古所夏鼐先生任队长,进行了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俞伟超就是这个队伍中一名年青的考古队员。他1954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三门峡先后参加了黄河三门峡古栈道的勘察和陕县刘家渠汉唐墓葬群的发掘,特别是主持了危险而又辛苦的三门峡漕运遗迹勘察。
    1955年10月24日,夏鼐所长来到三门峡,商谈如何在水库区配合工程建设进行考古工作。当他在河边巡查时,发现了古栈道遗迹,便有意对这里的古迹进行调查。时年仅22岁的俞伟超欣然领命,与另一位同事于12月10日从洛阳工作站到达三门峡。为了到达黄河北岸,他们向当地农民租来一个羊皮筏子,摆渡过河。此地黄河流速可达每秒5米,在这样的急湍中,轻小的羊皮筏子非常容易覆没。他们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3点,记录了100多条题刻文字,直到肚子咕噜作响的时候才结束工作。返回洛阳的当晚,俞伟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给夏鼐先生写了一封18页纸的信,报告当天的发现。
    面对如此重要的漕运遗迹,夏鼐先生当即决定组建专门小组,又抽调6人,由俞伟超任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第一组组长,主持工作方案与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这是一次艰苦的野外工作,正如俞伟超先生自己所言:第一,类似的工作,在我国过去从未进行过,毫无经验;第二,遗迹范围很大,在东西10多公里,南北近千米的范围内,密布着各式各样的古代遗迹;第三,因大坝工程动工期所迫,必须在当年完成调查,而有许多遗迹又只能在冬季黄河水枯时节才便于观察记录,所以时间十分紧迫;第四,考古队所具备的生活设备极差,只能在极困难的条件下生活与工作。但是,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挡住他们勘察的脚步。隆冬1月,河面结冰,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踩着冰凌往返于黄河两岸,而且为了工作方便,无人穿棉大衣御寒。经过一个月的紧张工作,队员们基本完成普查任务。回到洛阳工作站后,整理出了厚厚的两大本调查记录,连春节也顾不上回家。开春时,俞伟超又投入到陕县刘家渠汉唐墓葬的发掘工作中。
    1956年10月27日至11月4日,俞伟超返回三门峡,补拍了一些遗迹照片,并重新调查了黄河北岸两段唐代的盐仓和集津仓两座梁仓遗址。1957年3月至6月,他再次和几位同志到三门峡地区重拓全部题刻,并凿取了13块重要的古题刻回来保存,其中就有著名的明代万历年间的“峭壁雄流,鬼斧神工”八字题刻。
    1957年夏,在北京大学读研期间,他开始编写勘察报告,1958年夏天完成。这部名为《三门峡漕运遗迹》的考古报告被列为《黄河水库考古报告集》的首号,1959年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新中国研究黄河漕运的开山巨著。
    二、策划班村发掘,开创多学科联合考古先例
    20 世纪 90年代,国家计划在黄河上再建设一座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清理淹没区的文物成为当务之急。俞伟超想利用抢救性发掘的机会搞一个考古学“试验田”,目的是探索考古学的新理论、新方法。
    为了做好遗址的选点工作,从1990年开始,他委托中科院地质所的周昆叔先生领队,组织人员前往河南渑池、新安、孟津三县小浪底库区实地考察,最后才确定班村为主要发掘点。此后, 他又组织人员制订多学科合作发掘与研究的规划方案,专门邀请了考古学、民族学、地质与环境、生物学等许多学科的专家,在北京、三门峡等地对方案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完善。
    班村遗址于1991年进行试掘,1992年正式发掘,至1999年结束,发掘面积5000多平方米,发现有裴李岗期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战国、宋金元时期的遗迹和遗物。班村遗址的发掘虽然没有出土什么国宝重器,也没有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这项发掘却是一项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性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其包容性与开放性史无前例。裴安平先生指出“虽然它不可能为国内所有的发掘项目所照搬所效仿, 但班村规划制定过程所透出的严谨、科学求实、追求完美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所有考古人永远学习的样板和楷模。尤其是面对近年考古规模日益扩大, 部分考古项目发掘质量逐渐下滑的趋势, 呼唤班村精神的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关注虢国墓地,发表真知灼见
    20世纪50年代,由于修建黄河三门峡大坝,在上村岭发现了虢国贵族墓地。到了90年代初期,又发现了虢国国君及高级贵族墓葬区。特别是虢季、虢仲两座国君级大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轰动了国内外。1990年1月7日,三门峡市政府决定召开虢国墓地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为配合会议,在三门峡市博物馆筹办“虢国墓地考古新发现成果展”。笔者当时刚刚参加工作,接到了布展的任务,感觉荣幸之极。俞伟超先生在百忙中也抽出时间来到三门峡,先后参观了虢国墓地遗址发掘现场、存放出土文物的库房和市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心情十分激动。1991年2月3日,他在中国文物报发表了《上村岭虢国墓地新发现所揭示的几个问题》,对虢国分封、用鼎制度、公墓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论证,对虢国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当年俞伟超先生参观完虢国墓地发掘现场后,对三门峡文化局的领导说,这次发现非常重要,特别有价值,一定要保护好遗址,将来要建一座遗址博物馆,到时我再来参观。然而当2001年虢国博物馆建成开放时,先生却患病住院,无法成行,令人扼腕叹息。不过可以告慰先生的是,虢国博物馆现已成为宣传三门峡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窗口,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物旅游景点。
    俞伟超先生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十年了,但是他对三门峡考古事业的贡献却永远铭刻史册。他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科学求实、无私开放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个晚辈学者,为文博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