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样看待“三线建设”?对于“三线建设”的评价莫衷一是,其中基本否定或认为得不偿失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主要目的搞的,花了这么多钱,既然大规模战争没有打,说明当时决策有误;二是从经济的角度看,在当时资金那么紧张的情况下,投资的机会成本很高 ,将那么多资金用于基础条件极差的“三线”地区和国防工业,远不如当时用于沿海地区和民用工业的经济效益高。 上述两种观点的形成有其客观环境,这就是1978年以后,一是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和平与发展,我们党也转变了对形势的估计,认为大规模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二是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因此,一方面资金短缺,对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和效益看得很重;另一方面,“三线建设”进入调整时期,还需要国家投入很大的资金来保证搬迁和转产。此外,80年代实施的“两个大局”设想、优先发展条件好的沿海地区,也需要转变“三线建设”所体现的区域均衡发展思想。正是由于上述客观原因,使得自80年代以来对“三线建设”的评价莫衷一是,基本否定的声音不小。我认为,对于“三线建设”的评价,一定要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第一,不能就经济论经济,就战争论战争,而应放在上世纪60年代特定的国际环境中看待。60年代的国际环境对中国而言充满了威胁。从世界局势来看,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事件不断,美国在越南的战争不断扩大,苏联又发动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装入侵。从国家间关系来看,在新疆塔城事件、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紧张;越战升级,中美关系紧张;中印边境武装冲突导致中印关系趋于紧张。在当时的决策者看来,战争是否爆发和爆发的时间和规模,无法准确地预料,有准备比无准备要好,准备多一些比少一些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把国家的安危寄托在对敌人的估计不足上,也不能完全用今天的国际形势和认识来评价昨天的判断。 第二,要从开始“三线建设”时内地工业基础极端薄弱的客观情况来看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中国的最基本国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面对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发展极不平衡的经济形势,选择了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农业国面貌的工业化战略。在战略实施中,沿海地区与内地经济由于历史因素形成的发展差异,特别是工业发展的较大差异成为一个阻碍。“三线建设”的上马,确实是以备战为中心的,但也有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改变我国经济布局、开发落后地区资源的长远考虑。“三线建设”在中国西北、西南掀起一轮工业建设的高潮,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工业建设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这对于改变我国旧有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内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是有巨大影响的。 第三,应看到在努力探索真相、客观评价历史的前提下,仍然有一个史学研究的立场问题。从史学的功能和文化传承来看,应以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增进正能量、提高中国软实力为目的。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给后世留下的遗产,不仅有有形资产,还有无形资产,或称其为精神遗产。“三线建设”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三线建设”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