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注史学队伍建设 诚心实意扶持晚辈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战争的结果不但改变了中国和日本的命运,而且还改变了远东和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甚至对世界的政治格局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而广泛地对甲午战争进行持久地研究,是中华民族牢记历史,以史为鉴,知耻后勇,振兴中华的重要工作。研究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的队伍培养,直接影响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参加研究的人员年龄大小及其比例构成,又直接影响到这项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对此,戚其章先生不但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还采取了有效的创新措施。 (一)把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的牌子挂到刘公岛。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是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的专门机构,但因为人员编制少、专业研究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再次把希望的目光投向远在济南的戚其章先生,希望他老人家能够鼎力相助。 1992年春天,山东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甲午战争研究中心,由戚其章先生出任该中心主任。5月20日,戚其章先生与山东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王如绘研究员陪同山东社会科学院的赵海成副院长亲临威海,与中共威海市委宣传部的于才年常务副部长一起亲手将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的牌子挂到刘公岛北洋海军提督署,隆重地确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为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的学术研究基地。从而使专家学者们能利用北洋海军遗留下来的28处历史建筑和战争遗迹,以及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收藏的文物和资料,开展科学研究。 20多年来,山东社会科学院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在戚其章先生的主持下,发挥了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培养、凝聚专业和业余爱好者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开创性地拓展山东省历史学会的工作。戚其章先生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担任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长和名誉理事长以来,不顾自己年逾古稀,不怕劳累和奔波,也不惜耽误和影响自己宝贵的时间,诚心实意地致力于全省史学工作的普及与提高。在继续发挥全省各高校在史学研究领域中的主导力量的同时,还开创性地在全省成立了多个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研究委员会,充分发挥全省各市地史学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的作用,形成了山东省史学研究高校在前领跑,全省各地市开花的良好局面。 为了充分发挥威海市人杰地灵,环境优美,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丰厚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对专业学者和业余爱好者的吸引力,扩大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及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对外的重要影响,吸引更多的人来刘公岛开展学术研究,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普及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大家以史为鉴的认识,并在提高认识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推广新的科研成果,戚先生提议在威海市成立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和山东省历史学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山东省历史学会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业委员会挂靠在威海市环翠区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此专业委员会后又挂靠在威海光威集团)。上述两个专业委员会不但有威海市的研究人员参加,还在全省聘请了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形成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人员搭配结构,为日后开展研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和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专业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已经主办和承办多次相关的学术会议,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齐集威海,进行切磋交流,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建设和提升威海美丽幸福的城市形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些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两个专业委员会共出版了学术类著作5本,吸引带动了一批史学工作爱好者参与学术研究,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先进文化的大发展,为地方的两个文明的全面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近20年来,分布在全省各市地的山东省历史学会各类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其民间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团结、带领着各地一大批史学研究的爱好者,不计得失,不计报酬,不怕流汗吃苦,不畏严寒酷暑,深入社会底层,走访知情人士,收集文物和史料,挖掘历史的内涵和残片,并经过严谨的梳理和校对,整理出许多有用资料,结出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有些学术成果甚至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为山东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三)言传身教育后人。戚其章先生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品质高尚、德高望重、厚道善良,受人尊重的老前辈。他不但对家乡人亲,而且对所有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的年轻人,一贯都是真诚的关怀,尽力的提携。 2000年初夏时节,山东省历史学会在威海市召开代表大会,身为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长的戚其章先生,亲自参加并主持这次代表会议。他全面总结了历史学会5年来的工作,主持选举出山东省历史学会新一届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和理事长。戚其章先生因为年龄关系不能继续出任理事长这一职务,但因先生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并且在担任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长期间,开创了全省史学工作的新局面,故仍然被与会代表推举为省历史学会名誉理事长。在大会的闭幕式上,戚其章先生十分动情地希望新一届理事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史学工作者开创史学工作的新局面。 省历史学会代表会议刚刚结束,戚其章先生不顾疲劳,就建议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尽早考虑甲午战争110周年的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如何举办。他明确指出:“甲午战争100周年的学术讨论会是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牵头主办,所以包括经费在内的好多事情都可以高枕无忧地由省委领导出面协调解决。但甲午战争110周年相关的活动,包括会议上报的请示、主办单位相互之间的协调、会议经费和出书经费等诸多事项,最后都全部由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来具体负责办理。”他希望借助山东省历史学会在威海成功召开的东风,提前谋划甲午战争110周年的相关活动。 同年8月下旬,北洋海军与近代海防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威海召开,我们借机请戚先生谈了2004年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的主要构想。戚先生的主要思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相关学者撰写独具特色的学术著作;二是筹备召开一次中等规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认为戚先生的建议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也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这两个项目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审批后,我们便开始与相关学者和我馆的客座研究员开始拟定具体的计划。为了能集中精力筹备好110周年的相关活动,我们在征得戚其章先生的同意后,决定改变此前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的作法,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筹备2004年的相关活动。 为了使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的学术研究能在海内外形成常态化,继续保持与国内外学者和北洋海军将士后裔的广泛联系,加速宣传正确的海洋观念、海权意识和海防观念,经请示主管部门同意,我们决定于2001年创办《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这一决定得到戚其章先生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他十分高兴地为馆刊的创办题写了贺词,内容为: “欣闻《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创刊在即,特此志贺。 贵馆自创建以来,已历十有余载,辛劳备尝,成绩卓著,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已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对此,本人体会尤深。目前,创办馆刊的条件业已成熟,亦为促进馆务工作发展之所必需。希望馆刊之问世,不仅成为宣传甲午悲壮历史及英烈们爱国事迹的阵地,而且亦能够成为展示贵馆最新成就的窗口,发表有关研究成果的园地,联系各界人士及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的纽带,以促进馆务工作的发展,使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馆刊的出版,为我馆搭建了与国内外学者、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以及广大爱好者相互交流和切磋的科研平台。戚先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稿件在馆刊上发表,以历史学家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为馆刊助力。自馆刊创办以来,戚先生20多次在馆刊上发表署名文章,及时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公布于世,从而吸引更多的学者利用这个学术平台助推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史的深入研究。如今馆刊已走过十多个年头,每期馆刊都发送到全国400多所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全国200多所大学的图书馆、北洋海军广大爱国将士的后裔、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威海市全市的中学、党政机关、驻威海的军队和大型的企事业单位。 2002年夏天,戚其章先生从济南回到威海,再次与我们研究确定2004年学术著作撰写的具体内容和名称。当时我馆的客座研究员、中国国家图书馆阅览部主任苏爱荣研究员提议编撰一部甲午战争史大辞典,向甲午战争110周年献礼。还有的学者建议撰写普及型的读物,以利于广泛深入地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海防教育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集体研究时,戚先生认为编写甲午战争大辞典项目很好,但这个课题工作量太大,不但耗时费力,而且手头的史料还有欠缺,在只有短短的2年的时间里,恐怕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好。他在综合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出版一套《勿忘甲午》丛书。该丛书由《甲午战争与朝鲜》、《甲午日谍秘史》、《甲午战争与和战之争》、《甲午中日海战》、《甲午辽东鏖兵》、《甲午日军罪行录》、《甲午战争在威海》、《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反割台抗日运动》和《甲午战争与影响》10个分册(后因特殊情况改为9个分册)组成。戚先生主动承担了撰写难度很大的反映甲午战前日本大量间谍来中国侦察的课题。他以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崭新的科学观点,以及十分新颖的写作手法,撰写了《甲午日谍秘史》一册。 与此同时,他还亲自联系移居加拿大的著名北洋海军史研究专家王家俭先生,请他帮助撰写丛书的《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一册。其时,王家俭先生刚刚学业有成的大儿子王俊中博士不幸于2002年4月17日突然在台湾病逝,王家俭先生和全家人都处在撕心裂肺的极度悲伤之中。通过戚其章先生数次通信联络和真诚耐心的劝说,王先生终于答应撰写《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分册,并表示一定按时完成任务。 这套丛书从框架结构,到每个分册的具体分工,到最后的印刷装帧成书,无不凝聚着戚其章先生的心血。要说这套丛书的主编,戚其章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也是名望所归。但是戚先生却执意不肯,坚决谢辞。他十分真诚地说:“几年来你们做了大量工作,由你们做主编也属名实相符。”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最后这套丛书的主编还是让给了我们。其高风亮节之伟大,提携晚辈之真诚,实在令人敬佩。 在《勿忘甲午》丛书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我们还决定翻译出版日本著名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作者注)史研究专家中塚明教授的《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这本书。中塚明先生是日本颇有影响的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曾三次当选为日本学术会议议员(第十六、第十七届第二常设委员会委员长)。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教学与研究过程中,共发表论文、专著和其他文章近400项。他以日本近代史和近代日本对朝鲜、中国侵略史为主攻方向,善于挖掘第一手史料,用日本的史料来证明日本侵略朝鲜、中国的历史。特别是自1994年3月29日找到日本陆军《日清战史》草稿以来,他以特有的执著和毅力,详细全面地阅读、校对了公开发表和没有被发表的战史资料。在发表《日清战史》草稿关于日本军队首先以武力占领朝鲜王宫的叙述后,包括无声电话、批评电话、谴责电话、骚扰信件在内,他受到了形形色色的批评、指责攻击和恐吓。然而,中塚明先生仍然一如既往地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审视历史,解读现在,放眼未来。所以,我们决定翻译出版中塚明先生的《还历史本来的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这本书。戚先生非常支持我们的想法,还亲自出面联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的于时化研究员翻译这本书的书稿。 为了保证这两部书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出版,2003年夏天,我们借戚先生回威海为夫人进行健康查体之机,专门又约请天津古籍出版社刘文君社长亲自来威海面商两书的出版事宜。戚先生不顾盛夏酷暑,也不顾长途乘车的劳累,亲自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帮助筹划出版事宜,并指出一些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我们就出版时间、印刷质量等相关事项很快与天津古籍出版社达成共识。正是在戚先生的全力指导和帮助下,《勿忘甲午》丛书9册和《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两部书才得以按时出版发行。 在召开甲午战争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我们还举行了《勿忘甲午》丛书和《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两书的首发仪式,与会学者都十分高兴。不少学者坦诚地说:没有想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组织这么多专家学者精诚合作,拿出这么厚重的学术成果向大会汇报,真是无愧于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研究中心这个称号。每当听到这些赞美的话语,我们都不约而同想到这首先归功于戚其章先生。如果没有戚先生的整体谋划、大力支持帮助,要想取得这样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然而,戚先生高风亮节,只讲付出,不图回报。他只图科学研究的事业能后继有人足矣。 许多来威海市参加甲午战争90周年(1984年)、100周年(1994年)、110周年(2004年),以及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2009)四次学术研讨会的学者,大多数人如今已是年过六旬,有的已成为年逾古稀和耄耋老人,但无论是谁,只要提起戚其章先生,大家皆异口同声地称赞戚先生给予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真诚关怀与善良帮助。有一件事情,虽然过去近10年,但在我心里却印象深刻。那是2004年,我们举办甲午战争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发生的事情。会议报道的当天,前来参加会议的日本著名的甲午战争史研究专家中塚明先生看到论文集中,有位中国青年学者在论述甲午战争爆发时间的时候,没有清楚注明中塚明先生先前发表该项研究成果的时间和出处,心里有些不悦,认为这是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表现,甚至感觉这是不尊重知识产权的行为。为此,他十分生气,并通过翻译向我们表达了他的看法。了解到中塚明先生的情况后,我们立即找到这位青年学者了解情况,通过交谈后得知,他不是故意所为,而是由于疏忽麻痹的原因造成的,也不存在不尊重外国学者的意思。戚先生得知这一情况后十分重视。他认为,中塚明先生是日本著名的历史学家,其对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及爆发时间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一直是客观公正的,是尊重历史事实的,如果由于我们的疏忽给先生造成了误会,则不利于今后的学术交流。如果此事处理不好,还会影响到中日两国学者之间的感情与友好交往,也会在日本学术界对中国青年学者造成误解。戚先生马上让我找到精通中国语言的日本追手门学院大学名誉教授伊原泽周先生,请他和我们一起去找中塚明先生专门对此事进行友善沟通。戚先生通过伊原泽周教授的翻译,讲明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和青年学者不经意的疏忽,使中塚明先生消除误解,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与舒畅,也消除了对这位青年学者的看法。同时,这位青年学者也在戚先生的启发之后,主动在学术报告会上坦诚地说明了自己的疏忽,并把中塚明先生的观点和发表的时间做了补充说明。这样一来,包括中日两国学者在内的所有与会代表都十分高兴,大家都能以坦率、真诚、宽容、友好的心情展开切磋和交流,使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的十分成功。这件事情的快速化解,充分说明戚其章先生尊重知识,平等待人的善良与友好。他不但尊重著名的学者和国际友人,而且也念念不忘给尚未成名的青年一代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平台,以利于青年人的进步与成长。 还有一件事情更令所有知情者感动。2009年5月下旬,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威海召开。来自海内外的80多位专家学者、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以及与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有关的博物馆、纪念馆的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为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会议期间每天的白天和晚上全都安排了学术会议和不同类别座谈会。已是85岁高龄的戚其章先生不但参加了所有的学术活动,而且还抽出宝贵的时间与青年学者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那是5月22日的晚上,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邀请与会的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们一起座谈甲午战争文物史料征集的相关线索。我们晚上7时30分去塔山宾馆小会议室时,看见青年学者孙建军、陈悦和旅顺日俄监狱旧址纪念馆的王珍仁研究员在宾馆大厅后侧的通道旁,一起向戚先生请教研究中发现的一些疑难问题。看到戚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家能这样平易近人地对待晚辈,所有人都十分感动。会议晚上10时10分结束,当我们经过宾馆大厅通道的时候,看见戚先生仍然在与孙建军、陈悦、王珍仁三位站在那儿轻声细语地站着交谈。所有看见这一场景的人都为之一震,想不到耄耋年龄、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不顾劳累,耐心地站着倾听并回答青年人提出的问题时间竟然长达3个小时。而且戚先生仍然是神采奕奕,面带微笑,丝毫看不出劳累或不耐烦的迹象。我们大家都十分心痛地劝戚先生赶快回房间休息,他老人家却笑着说:“能有时间和青年人交流探讨学术问题,也是我难得的好机会,让我也觉得年轻了许多,何况我一点也没觉得累”。听了戚先生简短而朴实的话语,大家不但为戚先生有健康的体魄而感到高兴,更为他老人家一贯平易近人,真心提携青年和晚辈的博大胸怀感到骄傲和敬佩。在第二天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闭幕式上,戚先生再次对青年学者真诚地提出希望,他谆谆地告诫大家:历史研究,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日积月累和锲而不舍。甲午战争史的研究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希望大家要有不怕坐冷板凳的耐心,有持之以恒的信心,要用更多的时间去挖掘史料,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研究的水平,为中华民族能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以史为鉴,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他希望并祝愿大家在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拿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与会的中外学者,大家都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这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的谆谆告诫和殷切期望。 沧桑依旧,物是人非。所有认识和熟悉戚其章先生身体情况的人都满怀信心地盼望他在90岁的时候,继续在威海主持召开2014年甲午战争120周年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聆听先生的教诲,了却先生为之奋斗了近70年的甲午情结。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位身体非常健康的耄耋老人,突然驾鹤西去,为人间留下了不尽的哀思和无法挽回的遗憾。作为戚其章先生的家乡人和晚辈,我们不应该只是深陷在哀伤之中,而应该牢记先生的教诲,化悲伤为动力,把对先生的思念转变为实现先生遗愿的具体行动。沿着先生开辟的北洋海军与甲午战争史研究之路大步向前迈进,开拓并发展,用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新成果回报先生的支持和帮助。 戚其章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戚其章先生的英名永远刻在刘公岛上! (作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