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阁是珍藏《四库全书》的清代藏书楼,乾隆时期著名的“七阁”之一。 历数清代书阁,或坐落于皇家禁地,远离战火;或遭战火焚毁,阁史中断;或书藏九州,阁书异城。惟有文澜阁与其《四库全书》经历多重磨难与艰辛,在几代浙江读书人不懈努力下,巍巍书阁,重现璀璨。 文澜阁坐落在西湖孤山南麓,由圣因寺后玉兰堂东面的藏书堂改建而成。据记载,圣因寺原为清圣祖康熙皇帝南巡时的行宫,雍正五年(1727)浙江巡抚李卫奏请将行宫改建为佛寺,同年八月雍正皇帝钦定寺名为圣因寺。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陈辉祖会同浙江布政使署理杭州织造盛住,实地勘察后发现玉兰堂逼近山根,地势潮湿,难以收贮书籍。玉兰堂之东有藏书堂,是藏贮《古今图书集成》的地方。藏书堂后地盘宽阔,后照三楹,拟改建为文澜阁,以便收贮《四库全书》。 清代七大书阁皆仿效宁波天一阁建筑规制。天一阁的平面布局十分特殊,采用偶数计,为六开间,楼上相通成一间,楼下分六间。这一设计,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辞意,蕴含蓄水防火的寓意。内廷四阁分别起名文渊、文津、文溯、文源,皆以水立意。江南三阁文澜、文宗、文汇也从“天一生水”派生而来。 西子湖畔的文澜阁既有皇家建筑均衡对称、庄重严谨的特点,又有江南园林清幽雅致的意境。文澜阁主体建筑前凿池蓄水,水与西湖相通。在一条主中轴线上,自北向南,主阁、水池、御座房、假山、垂花门;其东西又对称布置御碑亭、游廊、月台、趣亭等,把藏书楼营造成宁静娴雅的江南园林。 1912年夏,《四库全书》从文澜阁移至浙江图书馆孤山馆舍,从此书、阁分离,但文澜阁建筑遗存仍得到充分保护。1984年,文澜阁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批准文澜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博物馆分别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对文澜阁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最近的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是2006年,直至2010年才竣工。”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梅丛笑告诉记者。 “文澜不外经史循” “孤山路26号”是文澜阁所在地,蓝色的门牌挂在门楼上,门楼正中嵌有“西湖博物馆”匾额。民国十八年(1929),西湖博览会在杭州开幕,文澜阁被作为农业馆使用。博览会结束后,成立西湖博物馆,选择文澜阁、王阳明祠、罗汉堂、太乙分青室为馆址。 进入门楼后就来到了垂花门,垂花门又称宫门,建于乾隆时期,现存建筑为光绪七年(1881)遗存。垂花门两侧厢房也称耳房,现辟为观众休息服务区。垂花门向北经过一座假山,来到的是御座房。御座房现为“文澜遗泽———文澜阁与《四库全书》”专题陈列室,陈列室里系统介绍了文澜阁与《四库全书》的历史变迁,展现了浙江人士高尚的文化品格与人文精神。 出了御座房,经过与西湖相通的水池,文澜阁主体就映入眼帘。文澜阁前石座上原有的四件陈设已遗失,遗失年代不详。据《文澜阁图》以及《文澜阁志》中袁昶《文澜阁铜鹿引》推断,石座上的陈设应为铜鹿和香炉。在2006年的修缮中,浙江省博物馆予以恢复旧观。 文澜阁仿制内廷四阁,均为重檐楼阁。梅丛笑说,文澜阁的规制为明二层暗三层:“由于《四库全书》的藏书量大,匠人们创造性地在腰檐处增加夹层,内为上、中、下三层,扩大了藏书空间。文澜阁夹层上方井口的运用则更有利于书籍的搬运、通风和采光。这些设计体现了古代工匠构思精妙的聪明才智和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灵活多变的结构特点。” 文澜阁初建时,一层明间设御座和书案,两侧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经部。文澜阁重建后,一层明间废御座和书案,除《古今图书集成》外,增储《劝善要言》《全唐文》《剿平粤匪方略》等。二、三两层藏书不变,分别为史部和子部、集部。 记者了解到,文澜阁里的书都是按次序排列在各层,既不能使书之次序颠倒混乱,又不允许架上有高低不齐,《文澜阁志》中就记载了文澜阁排架图。 浙江省古籍保护专家顾志兴认为,关于“文澜阁排架图”有两点是需要强调的:一是《文澜阁排架图》是由文澜阁倾圮前具体负责馆务的陆光祺事后凭记忆重绘,后《文澜阁志》据此刻入;二是《四库全书》书匣用楠木特制,楠木书匣上刻有书名、册数。册数多的书,则需数匣分装。书匣的高低根据书的册数制造。书在装匣前又需要用楠木夹板夹紧书册。书入匣后,又将书匣高低相配,制成书架,然后排架庋藏。 当时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保存之法从《文澜阁志》的记载中也可看出:每册底面绢裹粘钉不压线。每函用香楠木匣收储,匣内衬以香楠夹板,便抽纳也。素绫牙签,册中夹冰麝樟脑包各二以辟蠹,每岁盛夏暴书凡一月,由盐运使派儒学官掌之,可想见东璧琳琅之美备矣。 乾隆在位时,曾六次南巡,每次都到杭州。文澜阁一旁的“月台”和“趣亭”,因乾隆第六次南巡时曾赋诗两首得名: 月台 叠石为山路不长,月台重肖米襄阳。限于地异平湖好,登望微嫌似面墙。 趣亭 文源取式逮文津,亦有趣亭栖碧峋。寄语将来抄读者,文澜不外经史循。 文澜阁东侧是太乙分青室和罗汉堂,太乙分青室在1974年的时候曾毁于一场大火,2009年时重建,目前作为“清代文人雅居”陈列开放。 罗汉堂又称罗汉殿,是圣因寺原有的建筑。乾隆二十九年(1764),圣因寺住持明水募资,勒石建十六罗汉碑,该建筑因存放十六罗汉碑而著名。1963年,圣因寺罗汉碑迁往杭州孔庙(现杭州碑林)保存。原有罗汉堂建筑破烂不堪,无法保存使用,只得拆除。记者看到的罗汉堂是1987年将圣因寺的忠烈祠移至罗汉堂原址后保存的。目前,此罗汉堂作为文博沙龙,向观众传授文博知识、传播文博信息的场所使用。 在文澜阁园林中,记者看到一株有着一百六十余年历史的古柏。光阴流转,古柏阅尽了文澜阁百年来的沧桑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