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文澜阁:巍巍书阁重现璀璨(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文汇报 陈佩珍 蒋萍 参加讨论

    
    南三阁本与北四阁本略不同
    中国历代藏书,都有“书厄”之说。文宗阁、文汇阁、文源阁《四库全书》皆毁于兵燹,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也几乎毁于咸丰年间,幸得杭州藏书家丁氏兄弟抢救、补抄,后又经钱恂先生主持的“乙卯补抄”和张宗祥先生主持的“癸亥补抄”等,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基本恢复旧观。目前,文澜阁《四库全书》保存在浙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部主管、副研究馆员张群从事古籍工作17年,研究专长为古籍整理与保护,尤其对文澜阁藏书颇有研究。2016年,她在浙江图书馆还举办了两场讲座,向普通读者介绍文澜阁和《四库全书》的故事。
    上午十点,已经有读者来到古籍部阅览相关文献资料。张群告诉记者:“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已于1984年影印,并有了能全文检索的电子版。作为一般的文献阅读,可以选择在我们这边阅读文渊阁本电子版,或者去孤山分馆看纸质的文渊阁本影印版。若读者做专业性的个体研究时,确实需要查阅文澜阁本四库,比如说比较文澜阁本和其他阁本的区别,或研究文澜阁本纸张等,允许读者办理相关手续后在善本特藏阅览室阅览文澜阁《四库全书》原本。”
    为了让记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张群起身去古籍部藏书处取了四本清代乾隆版的《四库全书》(又称原抄)。记者随即问起了当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保存环境。
    “为免霉变、虫蛀,以前每逢伏天都要晾晒阁书。据《文澜阁志》记载,每年夏伏晾晒之期,‘应需冰麝料价及阁夫管理费银六十两’。传统曝书方式大约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基本废止。后为防虫、防霉,有段时间是在书箱中放樟脑丸、干燥剂或灵香草。2002年文澜阁《四库全书》随其他善本书迁藏浙江图书馆曙光路总馆善本特藏书库,书库配中央空调、除湿机,条件比之前大为改观。文澜阁《四库全书》也换入新樟木书箱中庋藏。古文献保护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为了更好保护《四库全书》及其它善本书,按照国家关于古籍特藏书库的要求,2011年浙江图书馆善本特藏书库加装恒温恒湿系统,书库相对湿度常年保持在55%左右,温度保持在20℃左右。而且白天阅览室温湿度也与书库一致。”张群说。
    早些年,因为保存环境的限制,文澜阁《四库全书》中也出现一些轻微的虫蛀、霉蚀、封面老化等现象。浙江图书馆研究馆员、古籍部首席专家童正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四库全书》等古籍该如何保存时说:“古籍的保护要有一个好的书库,这是硬件条件。书库里面要有一定的设施,比如恒温恒湿、装具、书橱、书盒、樟木箱,以防虫。近年来,浙江图书馆保存的四库全书损害修补的情况主要分两种类型:自然损耗和人为破坏。自然损耗包括纸张老化、发脆、封面书皮脱落;人为破坏,主要体现在使用方面,少使用破坏就小。”
    张群取来书后,她小心翼翼地把书放在桌面上,并向记者娓娓道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原抄绢面的文澜阁《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各取了一册。当年乾隆皇帝钦定《四库全书》采用四部分色绢面包背装。文澜阁《四库全书》经部葵绿绢面,史部红色绢面,子部月白蓝绢面,集部褐色绢面。四色绢面,不仅用以区别经、史、子、集四部,又象征春、夏、秋、冬四时。由于文澜阁《四库全书》历经劫难,如今这四本绢面的色彩都已大为褪色。当年文澜阁《四库全书》和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是一式三份抄写,由浙江、江苏二省按四库馆的要求装潢,所以南三阁本用纸、用玺及尺幅相同。文澜阁《四库全书》开本约27.7×17.4厘米,比北四阁本略小。此外,北四阁本用玺与南三阁本不同。文澜、文宗、文汇南三阁《四库全书》每册首页钤‘古稀天子之宝’白文印,后页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印。因为南三阁本是一样的尺寸、一样的纸张和一样的玺印,所以很难分辨你我。”
    浙江读书人功不可没
    张群接着介绍,现存浙江图书馆的文澜阁《四库全书》有36874册,其中乾隆时的原抄本9221册,约占四分之一,其他的为光绪丁氏或民国钱氏、张氏等补抄。尤其是杭州的丁申、丁丙两兄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咸丰三年(1853)、四年(1854)太平军攻入镇江、扬州,文宗、文汇两阁及书尽毁于兵火。咸丰十年(1860)、十一年(1861)太平军两次攻入杭州。在文澜阁书遭受毁灭性惨祸之际,幸有杭州八千卷楼(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传人丁申、丁丙兄弟冒着生命危险奋力抢救,才使文澜阁书避免同遭文宗、文汇阁书之厄。至同治十三年(1874),经丁氏兄弟拾捡搜集的文澜阁《四库全书》达8389册。正是先有丁氏兄弟冒险摭拾,不畏艰难补抄,才有随后之钱抄和张抄。”
    光绪七年(1881),由前江苏按察使应宝时会同丁丙主持在文澜阁的原址上重建书阁,并添建了太乙分青室一些附属建筑。太乙分青室为士子抄阅、憩息之处。光绪八年(1882),丁丙主持《四库全书》补抄之役,设局杭州东城讲舍,雇用抄书员达一百余人。补抄所用底本,丁氏八千卷楼提供大宗,余为丁丙向各藏书楼商借。至光绪十四年(1888),抄成书2174种,残编补配891种,再加上原拾捡和访购的原抄,使文澜阁《四库全书》达到了原书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原书匣、书架皆毁于咸丰兵祸,重新整理补抄后,除包背装保持原样,《四库全书》封面改绢面为纸面,木匣改用银杏夹板,易书架为书橱。虽是纸面,但仍经部葵绿、史部赤色、子部月白蓝,集部褐色。文澜阁《四库全书》经战乱,虽残缺赖抄配得以完整,但与本来旧抄还是有不同。因为补抄本有的是依据名家藏足本为底本,而原四库所据者有的为残本。如经部《尚书要义》二十卷,提要言缺卷七、八、九,但丁氏补抄本首尾齐全。另外,库书中有的曾经为四库馆臣删削,而丁丙补抄所据原本未经删削,故而恢复了原书的本来面貌。”张群说。
    关于文澜阁《四库全书》,不得不提的一段历史还有“战时西迁”: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为了保护好《四库全书》等,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陈训慈先生组织将文澜阁《四库全书》等善本书迁出杭城。初迁富阳渔山,旋迁建德,三迁龙泉,后经教育部同意文澜阁《四库全书》再迁贵阳,继而阁书入川。1946年7月,阁书才又安全运回杭州。
    根据相关史料知,库书返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曲折。贵州想留这部《四库全书》在贵阳,理由是贵州偏僻,读书难,而江浙文化高;又有人想将此书留南京。对此,时任文澜阁《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委员(后任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巧妙地回复:“文澜阁《四库全书》本是一件公物,是民国向清室接收下来的财产,任凭当局的处置,我个人有何意见可以发表。不过我补抄时未用公家一纸一笔,都是向浙人募来的私财,外省的富翁也不曾惊动一个。所以现在这一部书多多少少有一部分是属于浙人公有的。”
    “文澜阁《四库全书》之所以劫后能残存九千余册,并补抄完整,是因与有丁氏兄弟、钱恂、张宗祥、陈训慈等对文化保护有拳拳之心志士的努力所分不开的,没有他们,将不会有今天的文澜阁《四库全书》。他们将载入史册,芳名长存。”童正伦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