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博物馆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报 祁庆国 参加讨论

    如果我们参考许多行业发展的历程以及目前达到的水平,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技术将成为推动博物馆行业发展的动力之一。为什么呢?如果我们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作为博物馆追求的目标,作为博物馆工作导向的话,那么一定会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博物馆各方面工作的提升和改变,就是:改变博物馆行业整体面貌,提升博物馆行业服务水平。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给博物馆带来了改变,我这里所说的改变包括已经改变的和即将出现的改变。
    一、博物馆在改变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给博物馆带来了很多的改变,包括已经改变的和即将出现的改变。
    (一)博物馆的外在改变。
    1、资源的开放、整合和共享。现在各个博物馆都在做相关的事情,比如藏品登录信息、研究文献、藏品影像等等都已经实现数字化了,并且在整合。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即将结束,无论是国家文物局,还是各省市文物局,都在考虑今后普查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问题,这对于博物馆今后为公众提供社会教育服务、提供知识产品,意义深远。
    2、工作流程和规范实现重构。原来是人工直接对物的操作,当全面实现信息化的工作模式之后,工作的流程肯定会发生变化;这在很多行业已经证明了,也在信息化建设较快的博物馆里部分实现了。
    3、传播服务体系的重构和扩展。原来博物馆是以实物展陈为主的知识传播方式,再辅以社会教育活动、图书、宣传资料等。现在借助于信息化的手段,知识传播方式更加丰富、有效,现场的数字展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包括即将出现的数字出版等等,会使知识传播体系有很大的扩展。
    (二)博物馆的内在改变
    1、思维方式的改变。现在,从政府到学术界都一直在强调互联网思维,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之下,旧的思维方式将举步维艰;博物馆行业也不例外,迅猛发展的全社会的信息化肯定会促使(或说迫使)原来的思维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比如平等分布(去中心化)、以人为本和突破式创新等原则,都必然要遵循;博物馆人今后考虑工作时必须放弃原来的思考方式。今后,不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观众就不认可,博物馆就没有办法交差。
    2、行为方式的改变。过去在文博单位一些老大难的问题,比如藏品管理,每个馆都有不同的习惯,每个地区也有不同的习惯,标准化很困难;部门之间的协作、各馆之间的协作,都是比较困难的。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改进,也是大家愿意改进的问题。
    还有,过去因为人员的变化,或退休、或调动,往往造成业务资料的散失。不能实现业务资料的有序、持久的积累。而信息化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现集体记忆。
    3、评价标准的改变。在服务成效考核上,社会公众评判的比重肯定会大幅度增加,信息化社会必然如此,我们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的例证。政府对博物馆的考核,群众满意度将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指标。以后,博物馆不能再闭门造车、想当然地推出展览、出版物或社会教育活动。而是首先对公众的需求进行社会调查(市场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供博物馆的知识服务产品。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为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一)信息资源的数字化、数据化建设。
    很多博物馆正在进行这项工作,虽然进展不是十分快,质量也不是很高,但还是在大步伐的推进。这是非常重要的,是今后方方面面工作的基础,数字化资源建设不完成,智能化博物馆、智慧城市等等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传播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会使博物馆的知识传播架构重构、并扩展。
    要突破原有观念,在此方面可以有巨大突破;对于传统资源不足的小型博物馆来说,更是扩展服务、提升影响的大好机遇。
    (三)运营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这在博物馆是弱项,也是很多博物馆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难以实现的一个问题。但是,这项任务非常重要,包含了藏品流线、管理与运作行为流线和观众流线三大系统,关系到整个博物馆是否高效率、标准化、智能化,体现了博物馆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三、博物馆应用新技术的现状
    (一)资源建设
    早已开始,现在是普遍开展;但是质量不高。内容主要包括文字信息、影像数据、三维数据、视频等几个类型,但都存在着项目不全、质量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还有使用目标不明确、采集比较盲目的情况。同时存在着很不平衡的状况,大馆、发达地区做得比较快、比较好,小馆、稍落后地区进展较慢、质量较差。
    (二)文物保护
    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做了很多非常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壁画、书画、文书的拍摄或扫描,遗产地、古建筑的实时监测,都大大提升了文物保护工作,改变了工作的格局,拓展了工作思路。
    新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一个是技术和业务标准(并非是简单统一)的问题,第二是广泛协作。特别是遗产地、大遗址监测,需要多部门的协作,需要社会上相关行业和机构的合作,而且必须引入社会力量,这需要制度层面的支持。
    (三)展示和解读
    展览多媒体目前已被博物馆普遍采用。展览多媒体应把握以下原则:以实物藏品为主的展览中的多媒体,应该是展览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生硬添加;补充实物展品的不足;展示实物展品难以展示的内容;提供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信息;营造气氛;包括把枯燥、深奥、复杂的知识,生动、直观地解读出来。就全国博物馆应用多媒体的现状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创意不足,普遍比较单调的、呆板。这样的作品传播知识的成效就会比较差,应该借鉴商业领域优秀作品的经验。当然,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现在技术手段很丰富,但是怎么选、怎么用是很大的问题。
    没有实物藏品展览的数字艺术展示形式,具有广阔的前景。其一是强大的表现力;其二是高度的实用性,比如到偏远地区做展览,带文物去是很困难的,但是到偏远地区去传播知识,非常必要、非常重要、非常迫切,就是限于条件,难以做到。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数字艺术展示手段,有条件做这样的大事了。只要恰当利用数字艺术的展示方式,肯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现在,一些博物馆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推出了一些知识解读的作品,特别是有专业技术企业参与制作的,有的作品还是不错的。这方面发展空间巨大。
    (四)观众服务。
    引入信息技术,算是刚刚起步。南京博物院改扩建之后,对观众行为有记录和监测,统计人数、年龄、参观时长等,对于改进工作、加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这方面很少博物馆在做。利用新技术对观众的参观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对改进博物馆的工作意义重大,需要下大力气去做。
    (五)运营管理。
    大多数博物馆只做到了局部应用,如档案、公文、财务(下发专用)等,博物馆全流程管理还没有做到。
    四、博物馆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实现数字化以后,由资源开放、整合、共享向价值挖掘发展。整合以后,海量的数据要深入进行价值挖掘。
    借助新技术的合理应用,推动博物馆服务形态和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好、更生动、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从分散建设、独立应用,向集成化发展,重组业务流程和业务体系;服务平台的规模和深度会大幅度发展。
    借助更优秀的技术、更广泛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可以更好地解决安全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
    进一步实现智慧化,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这些都是手段,最后都应该服务于整个业务发展和服务提升。
    以上各层次任务,显然需要社会力量来参与。这不仅仅是工作规模巨大、需要增加人力而已,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以下三方面的促进。其一是创造性,社会力量的参与会带来更活跃的思维和创意;其二是客观性,更广泛的参与者可以突破文博人士的行业局限,认识与表达易于做到客观;其三是经济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合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大有益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