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沈阳城市格局由此定型(3)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辽宁日报 吴 限 参加讨论

    元朝时浑河第二次改道,形成今天的浑河
    浑河第二次改道的时间无确切史料记载。结合史料分析,浑河改道城南的最早时间可推至金代或元代元贞二年之前。《辽东志》标绘的浑河主道与今大致相同,表明浑河最晚在《辽东志》始修前(1443年)已改道。
    佟悦介绍说,因为浑河的第二次改道,明朝才选择了建沈阳中卫城,清朝选择在这里建皇宫,这个位置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沈阳”,同时,也是城北浑河故道和城南浑河及小沈水之间的相对高地,是沈阳的第二条“龙脊”。
    对于这一点,著名学者张志强告诉记者,沈阳市区西部是辽河、浑河的冲积平原,而市区中心则由新、老两大浑河冲积扇构成,总体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扇面的高点在大东区,海拔约在65米,最低处在铁西区,海拔36米,落差29米。值得一提的是,在扇面沿中轴线的位置,还有一道由东向西隆起的线,从东陵起、经沈阳故宫向西连到沈阳站。明、清时期的沈阳方城就在这条线上。这条线是沈阳市内地表径流的分水岭,也是老沈阳人眼中在城北天柱山到昭陵、新乐之外的另一道“龙脊”,而沈阳故宫就建在这条“龙脊”上。
    有“小沈水”就一定有相对应的“大沈水”,“大沈水”在哪?佟悦介绍说,那自然是第二次改道后形成的今天的浑河。
    如今沈阳的浑河已经是辽宁省第二大河,全长415公里,在沈阳境内流长132公里,河面宽度平均400米,最宽处约1公里。目前,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省科技馆、省档案馆、沈阳奥体中心、盛京大剧院、新世界博览馆等大型公共文体设施沿浑河带集聚,城市滨水形象初见端倪。随着“一河两岸”正式写入《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未来浑河两岸将成为沈阳最重要的核心区和战略发展空间,更是沈阳最具有文化品位的滨水景观区。
    (本文照片由邓凯提供)
    □本报记者/吴限
    新开河即是浑河故道
    浑河在沈阳城的第一条河道存在了多长时间,史无说明,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文字记载中略知,在辽金时期,新乐遗址前的浑河还没有改道。《东北古迹遗闻续篇》中有这样的记载:“省北八里村,有一关帝庙,曰观泉寺……考辽金时,浑河之水曾由寺前东流,故此寺名为观泉寺云。”这说明,浑河第一次改道最早也应在辽金之后。
    沈阳清史研究专家佟悦说,浑河在第一次改道后,其故道仍在沿用,清初时,为皇太极建昭陵,陵前浑河故道仍有水流。建陵时,把浑河水引进陵园内,使神道桥所在的玉带河能与河水相通。因此后来的“昭陵十景”中亦有“浑河潮流”之景。
    那么今天昭陵前的北运河又称“新开河”,是否是原来的浑河故道?
    佟悦解释说,这里其实就是原来的浑河故道。新开河是清末民初挖掘的一条人工运河。宣统三年(1911年)春,为了利用浑河、蒲河的水力资源,扩大奉天西北部水稻种植面积,当局决定在两河间开挖一条人工河道,将其衔接贯通起来。新开河起自浑河右岸东陵上木厂村南,经大北边门到北陵,后继续向西挖掘,经塔湾至刘家窝棚注入蒲河,河长27公里。《北陵志略》记载得很清晰:“陵前之河,原为浑河河身……20世纪初水利局为种稻田使用水利,又重新掘开此河,名为新开河。”查看新开河流经地域,有不少长条形高地,这就是古浑河在洪水泛滥时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在河谷两岸堆积而成的自然堤。
    □本报记者/吴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