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不可移动文物档案数据化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头等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文物实施有效的保护,但当文物受到不可抗力的毁灭性破坏时,文物档案是唯一能够反映文物全面情况的详细记录。文物档案记录着文物的前世今生,不仅是文物修复的重要依据,在文物学术交流、研究等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档案管理中遇到的“四难” 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文物档案的利用和保存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规范难。近年来,国家相继发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规范及著录说明(2014)》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卷盒、卷内专用纸规范》等文件,对文物档案的制作、分类、归档等都做了详细要求。然而,随着“互联网+”文物保护的兴起,文物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实体档案整理,更重要的是对电子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包括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建设等。至今,关于这方面的内容还未有相关标准出台。 第二,保存难。目前国内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保存在普通档案室内,并无任何恒温恒湿措施,这对很多历史档案是致命的隐患。因为历史档案主要以手写稿、金属装订为主,其中很多还是宣纸、硫酸纸,普遍出现纸张变脆、变薄、金属钉生锈等情况,保存和使用过程中极易损坏。 第三,查找难。由于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在管理档案时面临时间跨度大、体量大、分类不清等问题,这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对档案使用的积极性。 第四,共享难。长期以来,文物档案的保密要求不仅影响了其在文物部门之间发挥信息互通的作用,更影响到全社会实现信息共享及文化遗产应有的社会效益的发挥。如何在数字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形成资源共享,档案及时更新的机制,加强考古、文保和档案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多赢的目的,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 不可移动文物档案管理新模式的探索 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州市文物局就率先开始档案记录工作,60余年来,积累了大量的修缮、工程、巡查、基础信息等档案资料,资料分散在苏州市文物局、苏州文物保护研究所以及各个文保单位,亟须通过新科技手段对濒危的历史档案、新生档案进行统一管理与利用。 为此,苏州市文物局在不可移动文物档案的管理利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2016年7月,苏州市文物局与江苏瀚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启动了苏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档案管理新模式探索试验项目。 项目是以档案资料最完整、时间跨度最长、档案类型最为丰富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岩寺塔为试点,将其自1952年以来的所有档案资料进行数据化,纸质档案数量总计近7000页,类型覆盖手写稿(难辨识)、打印稿、图纸、照片、影音、三维等,其中大部分档案处于濒危或较差的保存状态。项目的建设过程主要分为实体档案整理、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档案数据化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体档案整理。依据国家文物相关法规要求及标准说明,完成云岩寺塔档案资料收集、分类整理、目录编录、粘贴、装订、装盒及其档案资料数字化的工作。 第二阶段,苏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以苏州市文物局、苏州文物保护研究所、各文物保护单位的业务使用场景为核心,结合各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的研究需求、公众的教育需求,确定苏州市不可移动文物档案管理系统的短期、长期建设内容。 第三阶段,档案数据化,不同于档案数“字”化,其区别在于档案处理过程与成果不同。档案数“字”化是将纸质档案扫描转换成图片、PDF等格式的电子档案;档案“数据化”是将图片、PDF等格式的电子档案全部转化成WORD、TXT等可编辑的档案,甚至图纸也会重新绘制。转换后的档案资料录入档案管理系统中进行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