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博物馆的进步,现代博物馆的角色和功能日益多元化,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愈来愈紧密。对博物馆而言,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方式,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已成为博物馆的缩影,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情绪。作为博物馆向社会奉献的最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做好陈列展览不仅是博物馆经营的主要内容,而且关乎博物馆的教育使命和责任。浙江自然博物馆在近些年的展示实践中,明确博物馆建设运营与社会定位新理念,以展示教育与开放服务为核心,增强为观众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在展览创新上大胆探索,不断创新陈列展览的内容、形式、手段,推出一系列接地气、聚人气的精品展,有效实现了题材、品种、风格的丰富多样,促成了知识性、学术性与趣味体验性的有机统一,前后共三次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倡导自然与人文跨界融合的策展新理念。探求不同种类博物馆在促成展览合作方面更多的可能性与丰富性,提出“以自然视角解读人文”“探索文物背后的自然科学”“5+1 展览推广模式”等博物馆陈列新观念,展览既注重科学内容的生动传达,又注重解读方式的新奇独特,使展览信息更趋立体饱满,兼具时尚性、趣味性与观赏性,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更容易为观众理解与接受,这在博物馆行业也具有一定示范引领作用。例如浙江自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联手合作举办“生命·超越——中原文化中的动物映像”展览,把中原地区有动物造型的文物遴选出来,以人类与动物的演进关系为主线,把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文物,按动物分类进行展品组合、信息组团,附上动物象形文字的字体演化,并辅以现生动物标本对比展示,以自然的视角解读人文,给观众以新的视野与思考。该展览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率先尝试把经济领域“众包、众筹、众创”的热门做法引入博物馆,探索博物馆陈列展览运营新模式。集聚社会资源来做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展览,即展览创意、内容撰写面向社会众包,展品捐借、资金支持实行众筹,展品创作、项目研发进行众创,全方位凝聚民众智慧与力量,使得传统的民俗生肖展更具生活气息,贴近民众生活,颇具“从百姓家中来,到百姓心中去”的生动意味。例如“金鸡报晓——2017酉年生肖贺岁展”,该展览模式一经推出便受到社会关注,众筹展品共计300余件,众筹资金5万多元,众创作品365件,共有600多名市民参与筹展活动,《中国文物报》给予大篇幅的宣传报道。“众包、众筹、众创”的策展新理念和创新实践,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和社会参与,集众智、汇众力,让公众在博物馆有自我表达和做贡献的机会,增强了博物馆的亲和力,促进博物馆策展模式由封闭、半封闭向网络化、开放式转变,可为其他博物馆借鉴和采纳。 探索市场化办展新模式以应对经济环境发展新变化,尝试办展途径由政府单一投入向社会多元融资转变。定期推出一系列针对青少年暑期档的大众文化消费展,展览主张轻松愉悦的亲子教育方式,给观众提供一种适宜的体验与氛围,既丰富了展览层次,增强展览的休闲娱乐功能,满足暑期大量青少年观众的参观需求,又增加了博物馆的经济效益,是一种在双赢中求发展的新实践。浙江自然博物馆从2014年起,利用企业灵活运作优势,由企业出资合作举办“潘多拉3D自然嘉年华”“OMG梦幻奇缘国际影漫展”等5个针对青少年观众的暑期展览,展览实行“大门免费、小门收费”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于浙江自然博物馆开展社会多元融资办展方式起步较早,积累了众多有益经验,在市场化办展中凸显出针对性强、投入少、推广强的特点,广为业界肯定。 充分利用自然馆专业人才资源与文化场馆优势,与省内地市县合作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系列展。相继推出了千岛湖、仙居县、缙云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江山等5个反映生态省建设成就的展览,这既是省级公益性场馆服务基层的成功实践,又是“省地合作”的新途径和方式,在促进浙江生态省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传播效应,已成为浙江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品牌项目。生态系列展览传播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立足当地生态环境概况,对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信息进行梳理,拍摄生动的自然影像,采集大量的实物标本,对当地的自然资源概况、生态文化等进行专题展出,帮助人们认识浙江生态县的同时,唤起人们关爱自然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形成。例如举办“碧水蓝天,绿野仙居——仙居县生态建设成果展”,展览全面反映了仙居优美的自然生态、悠久的人文历史,引导社会公众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增进人们对自己及其生活的自然、文化和社会环境的理解。 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坚持以馆藏特色寻求对外合作契机,提升展览影响力与知名度。近五年联合推出“恐龙蛋诞恐龙——中国蛋化石特展”“南亚恐龙时代”“恐龙大移居”“发掘!发掘!跨越1 亿年的岁月——福井县恐龙化石发掘25 年纪念”“翼龙之谜”等系列展览,在业界广受好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