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展览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浙江省文物局把切实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扩大博物馆陈列展览影响力和传播力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实施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工程,加强博物馆资源整合共享、促进馆际间陈列展览交流协作,推动博物馆藏品资源交流机制的建设,委托浙江省博物馆设立了“博物馆展览交流信息平台”,并依托平台,每年举办一次博物馆陈列展览交流洽谈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有力推动了全省博物馆文物藏品资源的整合利用,陈列展览的交流共享,让收藏在库房的文物活起来,受到各级博物馆尤其是基层中小博物馆的欢迎,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历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共获13 项精品奖,名列全国前茅。与此同时,浙江省积极探索、创新博物馆陈列展览新模式,以及配套展陈的相关传播教育活动,诸如浙江自然博物馆广泛吸纳社会参与,集众智、汇众力的“众包、众筹、众创”做法,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博物馆之夜活动等,有效传播了博物馆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十一世纪博物馆的职责不断变化,推动着博物馆实践逐步发展,最为直接的就是博物馆工作职责和价值也在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在快速的变化中,博物馆服务观众的最核心产品不但没有变化,反而更加凸显,那就是展览。那么这些年来,博物馆展览都在关注什么问题?结合浙江省博物馆(以下简称浙博)的实践,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广阔而永恒的议题,不仅涉及我们所熟知的传统博物馆功能的提升和完善,还涉及新近出现的一些博物馆议题。 顶层设计架构“展览+”模式 经过80 多年的发展,浙博已经发展成为浙江省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形成了包括孤山馆区、武林馆区、名人旧居、文物保护科研基地等在内的多层次、广范围的陈列展示与服务社会的新格局。 从陈列展览的布局看,孤山馆区以专题陈列为主,通过改造提升,成为集中展示各类艺术精品的品牌馆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澜阁,展示文澜阁与《四库全书》的历史。坐落于原“国立艺术院”旧址的浙江西湖美术馆成为孤山馆区临时展览的专门场所。武林馆区(浙江革命历史纪念馆) 以历史陈列为主,分为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以区域文化为陈列内容,架构全景式社会历史画卷。另外还辟临时展厅举办国内外的临时展览。黄宾虹纪念室和沙孟海旧居采用故居复原陈列,是杭州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 在展览体系基本确立以后,浙博全面提升临时展览的水平,打造具有特色的原创性展览。但是,面对资源的紧缺和观众需求的提高,面临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浙博只能在管理层面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2010 年开始,浙博从全馆的角度,统筹考虑展览项目的各个方面、各层次和各要素,提出了“展览+”的工作思路,展开了全馆展览的中长期规划。“展览+”的核心理念是以展览为中心,开展学术研究、文创开发、社教传播等多职能联动。这个思路强调博物馆展览工作的整体关联性,职能之间围绕展览的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形成匹配与有机衔接。同时,也兼顾实际可操作性,以馆藏为基础,以浙江区域文化为特色,以观众的需求为引擎。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准确地界定各职能之间的联系和分工,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 “展览+”模式即展览+课题+学术研讨会+图录(包括论文集、普及性读物)+系列文创+系列社教活动+系列讲座……根据各个展览的不同需求,也可以叠加更多内容。“展览+”,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或者更多相加,而是利用展览项目的平台,让博物馆其他各个职能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比单一职能更多更高层次的成果。 荣获2015 年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的“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在展览准备过程中,策展团队首先进行课题调研,配合展览编辑出版了大型书籍《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此外,推出通俗读本《百年风华忆江南——南宋繁华录》《宋室南渡定风波——南宋兴衰记》。在“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学术研讨会”上,十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会后集结专家论文,出版《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展览期间,邀请多名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讲座,对南宋历史文化进行深度解读。开发的文创产品不仅获得了国家和省级的各种奖项,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12 年岁末的“大元帆影——韩国新安沉船出水文物精华暨康津高丽青瓷特展”就是建立在一个国家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前期的大量研究、调研和沟通工作,终于促成了新安船的回归,那些重见天日的残骸和遗物跨海而来,回到了它们曾经出发的地方,讲述六百年前的那一场故国繁华和惊涛骇浪。展览开幕的同时,以《中国古代瓷器输出及文化影响》为题,举办了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论文集成册《2012,海上丝绸之路》,这是厚厚的一册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根据曹其镛夫妇漆器的收藏,浙博为他们的私人收藏举办了“仍存曹家——曹其镛夫妇珍藏中国古代漆器特展”。与之配套,举办了“中国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这次大会是漆器研究、漆器保护、当代漆器制作三类人员的大聚集,形式和规模空前。《仍存曹家——曹其镛夫妇珍藏中国古代漆器特展》一书,装祯设计获得了“浙江省装祯设计奖”一等奖、华东地区图书整体设计优秀奖。 轰动一时的“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并非一次简单的古代书画珍品展示,展览的策划融入了书画研究者对这些作品的深入解读,也糅合了作品在时间、地点、人物上千丝万缕的关联。展览按照作者的特点进行组合,这样的组合方式,从作品内容传播的角度考虑,可以让普通观众更好地掌握展览信息,让老百姓更易于接受。此次展览在地缘亲近性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杭州是南宋古都,辽博的展品中有19 件南宋时期的佳作,这些书画作品,让浙江的观众倍感亲切。 “展览+”与策展视野 博物馆展览一方面面临缺乏重器、精品的局限,受制于馆藏文物不够丰富;另一方面,对于大量的馆藏缺乏盘点、梳理和解读,大量文物、文化资源面临着“无人问津”和“不见天日”的困境。囿于策展团队与普通公众的知识不对称性,如何寻找恰当的阐释视角让展品在展览中“活”起来?浙博的“展览+”模式,不仅在“高大上”的展览上面叠加各种资源,还鼓励策展人拓展展览的视野,选择合适的阐释视角、展览主题,从寻常生活中的娱情、生趣与审美,关联公众对过去的认识、对未来的思考,从根本上贴近大多数一般观众。 前者预示博物馆内部的集体协作推动展览水平的提高,其重要性不断增长,而拓展视野,为观众提供一种不同看待历史文化遗存的方式,寻求展品资源的增长,更加符合博物馆渐渐从过去信息的收藏者和登录者转变为技术创新的传播者和促成者的发展趋势。 “金石书画”系列展览是浙江省博物馆在主动盘活馆藏资源,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拓宽展览策划思路方面的有益探索。浙江有着悠久且深厚的金石书画传统,历来名家辈出。上世纪三十年代,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余绍宋先生主编的《金石书画》,作为当时杭州《东南日报》的特种副刊,专门介绍历代著名金石拓片、名人书画,在近代金石书画类报刊中,颇具影响。该系列展览可以视为余绍宋先生当年这笔精神遗产的直接继承者,采取展览与同名图录同步推出的模式,拟定每年出版一期,每期分碑帖、书法、绘画、篆刻、文献诸门类。“残山梦最真——馆藏近代山水作品赏析展”,是一个轻松的跨年展,不按流派,不按技法分类。策展人从低处入手,以一个门外汉的眼光,只按照作品内容来区分,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山水画里,会经常出现驻杖、荡舟,以及归隐的题材。让观众了解,山水精神,其实就在每个普通人的血液里流动,在呼吸之间徜徉。 策展理念转变,策展人既要重视展览的知识性,更要重视展览的人文性,寻找日常生活之中的真实细节、日常生活之外的文化意涵,使展览兼具学术的知识性、通俗的趣味性、文化的承递性。除了能给观众带来浓郁的生活气息,还能勾起些许并不遥远的时代记忆,有些展品本身就是普通观众生活或记忆的一部分。 “展览+”与展览边际 “展览+”工作模式在展览的延展项目上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浙博依托展览项目,开展各项教育活动,有的也已形成品牌效应。 “守望千年”展览期间,以“守望千年”展览为主线,组织了青少年校外教育书画教师实地培训,从专业的角度更深层次地挖掘“守望千年”的教育意义。针对未成年人特别组织了“伢儿颂经典小手临书画”教育体验活动,让孩子们现场感受中华文化的积淀。“中兴纪胜——南宋风物观止特展”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开展了点茶、焚香、插花、书法、绘画、听宋曲、讲南宋历史故事、仿南宋文物搭积木、寻访南宋古迹等23场社会教育活动,让观众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触摸和体味南宋人的生活、艺术与文化。根据展览主题,挖掘文物中的元素,精心开发了仿帔坠黄金“福”挂坠、仿阿育王塔鎏金首饰盒、仿衔环铜虎造型靠枕、魔卡明信片以及杯垫、碗垫、挂饰、钥匙扣等名木系列产品等具有特色的系列衍生品,定价分高中低三档,以适合不同参观群体。 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博物馆展览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可以利用新技术提升展览运营质量,改善观众参与体验。传统实体博物馆因观念、技术、场地、展陈能力限制,所展示的文物信息量往往不足,在时间、空间、展示形式上也受到诸多局限,数字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延展了展览的边际。因此,每一个展览,浙博都会配套相应的数字导览、网上延伸展示和其他服务等技术手段。如“守望千年:唐宋元书画珍品特展”展览,配套服务还延伸到了新媒体领域,@钱报文艺家的互动平台——微信“ART 一点”为本次展览的观众带来“掌上艺术馆”的全新体验。展览伊始,“ART一点”就推出微信观展手册,内容涵盖展品预览、语音导览、交通指南等。数字技术的重要性还在于观众的直接参与。 站在拓展展览边际的高度策划社教、文创、数字等项目,首先需要明晰博物馆的使命,并通过观众研究来不断增强或扩大其对观众的价值,帮助观众理解藏品的深层含义,以一种非说教、非居高临下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藏品的关联信息和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可以创造出与其展览、空间一样出类拔萃、出人意料的体验。对观众而言,以最适合的方式欣赏和感受文化,最好的博物馆就是能够令他们感到惊奇、敬畏、愉悦的所在。 从浙江省博物馆的实践看,“展览+”工作模式无疑是有效的,馆内专业人员以研究为基础,踊跃申办展览项目,展览形成系列化,并屡获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参观人数也创新高。首先“展览+”将展览的功能多元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展览普遍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构筑对特定民族或国家或群体有意义的生活世界秩序和集体身份,不但给不同类型器物、文化、文明的对比提供了工具,而且强调了物与人建立关联的方式,并尝试着在每一个现实中,探寻具有时间维度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如何形成关联。其次,“展览+”将文化创意和博物馆展览结合,嫁接传统经典文化与新兴产业之间的联系,让博物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 (卢佳、鲍亦欧、高利祥、王宣艳、胡慧媚、沈琼华、范珮玲、曾莹、俞珊英提供相关图片和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