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流域历史文化,是闽江水系及其众多支流所哺育的流域文化,是自旧石器时代始,就由于人类繁衍生息其间而产生的特有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流域文化,它主要是指这一流域作为数千年来生活于其中的居住民精神生活的根源和对象,积极地启示、影响和塑造流域居住民的精神生活、文化历史、文明类型的发展进化过程,并以语言、哲学、道德与宗教、文学与艺术、神话传说、民俗民风等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闽江流域历史文化的基本特征 闽江流域重峦叠嶂,相对隔绝的独特地理环境为闽越古文化、中原文化沉淀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闽江流域兼容并蓄闽越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随福建居民的迁徙而传播到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等地,成为有相当影响的地域文化。 独特地理环境条件下的水文化属性。 水资源极其丰富,是闽江流域的第一大特点,尤其上、中游区域,一些水资源数据位居全国河流的前列。闽江流域地形地貌独特,自然景色秀美,拥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武夷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泰宁等世界级品牌和国家级、省级旅游品牌。 丰富多彩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闽江流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生活在闽江流域的古闽人及后来的闽越人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闽江流域的农业耕作及其生产方式不同于其他大多数流域,较为充分展现了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在南部丘陵地带流域文化的演进特色。此外,生民来源的多元化也是导致闽江流域生产方式以及人民生活方式多样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唐末以后北方战乱频仍,较大规模的汉民族陆续南迁带来了中原各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下形成的开放与包容性 宋代,位于闽江上游的闽北区域成为中国文化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过程中的重镇,闽江流域的奇山秀水不仅孕育了作为当时最具影响力并自此改变了儒学基本发展方向的闽学思想,而且闽江也成为朱熹后来顺流而下、四方讲学的主要通道,至今闽江两岸许多地方仍流传着朱子讲学的各种传说和历史古迹。此外,闽江流域作为福建人世代生息之地,其入海口正处于祖国的东南沿海,自古以来,依凭这一地理上的舟楫之便,福建人民以闽江入海口沿岸为走向世界的起点。向东,福建人跨过海峡,早在400多年前就登上台湾宝岛;向南,福建籍华人华侨最早成为海外拓展的最主要人群之一。 二、闽江流域历史文化的主要类型 闽江流域历史文化不仅资源分布广泛,而且类型多样,丰富多彩。 史前文化。闽江流域旧石器、新石器时期的遗存非常丰富。上游有距今20万年左右的三明三元区岩前镇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和距今有1万年晚更新世晚期智人——“清流人”文化遗存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下游有连江马祖的“亮岛贝丘文化”、闽侯的“昙石山贝丘文化”等新旧石器文化遗存。 闽越文化。闽江流域的文化,是集远古生息在闽江流域的闽族、闽越族及秦汉以降的汉族文化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闽江流域现存有3000多年前闽越文化的印记。 思想文化。闽江流域是闽学代表人物朱熹的诞生地、主要寓居地和终老地,也是朱熹求学、讲学、著述等主要区域。与朱子相关的遗物、遗迹、遗著等遗存70%以上是在闽江流域。书院为理学传播重要场所,宋代闽江流域书院多与朱熹等理学名家有着紧密联系。闽江流域还曾涌现出大量历史文化名人:如词人杨亿、张元幹、柳永、严羽,法医学鼻祖宋慈,史学家袁枢,近现代历史风云人物林则徐、严复等。 海洋文化。闽江流域先民自旧石器时代就与海打交道,为中华民族最早开始航海活动的族群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闽越先民以“习于水斗,便于用舟”而著称。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时,为招徕海外蛮夷商贾,开辟甘棠港,成为当时我国东南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目前闽江流域仍保存有丰富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遗存。近代,福州为最早“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中国造船基地,存有马尾船政遗存、闽江口沿岸古炮台遗存、昭忠祠等中法马江海战历史遗存等。 红色文化。闽江流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地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中央红军长征后,是红军游击队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支撑地之一,是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的策源地之一。闽江流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革命22年(1927-1949),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积淀有深厚的红色文化。目前闽江流域有老区县32个,其中,中央苏区县12个,现存革命遗址1479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信俗文化。闽江流域民间信仰文化多元,闽越王信仰、开闽王文化、陈靖姑文化、妈祖文化、五帝信仰、大圣文化等民间信仰,影响力远播海外。姓氏族谱文化、乡规民约、家规家训、宗祠文化、乡贤文化资源丰富。 宗教文化。闽江流域多种宗教并存。具有“南方第一刹”之称的闽侯雪峰崇圣寺,是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派的发源地,1983年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中国近现代佛教领袖圆瑛法师的出生地在古田县,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是闽清人等。 建筑文化。闽江流域散落着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名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福州的三坊七巷被称为明清坊巷制度的活化石。闽江流域的城堡、寨堡、廊桥、石桥、宫庙、祠堂、大型民居等规模大、数量多,堪称中国传统建筑的活化石和宝库。 戏曲文化。福建戏剧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素有“戏剧省”之说。闽江流域拥有闽剧以及北路戏、南路戏,及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大腔戏、小腔戏等稀有剧种。在闽江流域,上游有大腔戏、小腔戏,下游有闽剧等。 饮食文化。闽江流域自古为我国著名茶乡,红茶、乌龙茶、白茶、茉莉花茶的起源地,种植茶树、采茶制茶历史悠久,现在已知的最早的记载,大约是公元780年唐朝陆羽《茶经·八》茶之出记载:“南岭茶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闽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饪界独树一帜,在海内外素有盛名。闽江流域小吃是闽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地方风味较为浓厚。(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