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创建的第一座博物馆是私人博物馆,那就是鼎鼎大名、成立于1905 年的南通博物苑。同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即复旦大学,诞生于黄浦江畔。这类私人兴办的博物馆和高校,此后在中国经历了四十余年的曲折发展,接着在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逐步消失了踪迹。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国大陆的博物馆和高校,几乎都归属国家所有。非国有的博物馆、高校的再次出现,是新时期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伴生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的重要成果,它们也构成了反观社会形态的一种“指标”。 重温这段百年历史,有助于当下讨论如何激发非国有博物馆的活力。此种活力, 当然来自博物馆,但不妨更确切地说,是来自于滋养这类博物馆的社会环境。有适宜的社会环境,非国有博物馆就能破土而出,拓展前行;缺失了适宜的社会环境, 非国有博物馆就难以为继、无以为生。还有一个现象尚待深入研究:即使民国时期,无论高校还是博物馆,在发展的规模、体量或者达到的高度方面, 私立的(不包括外国人或者教会兴办的) 远远不如公立的,这与很多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情况大异其趣。一些国人兴办的私立大学还往往被人讥笑为“野鸡大学”。今昔对照,这里面定有原因,耐人寻思!所以,2015 年国家文物局出台《博物馆条例》,明言“ 公平对待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最近又颁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不仅展现了魄力和决心,还显示出通过改进、提升整体社会环境以实现目标的开阔视野。这又是跟中央强调的改革步入深水区,必须坚持“五个文明建设” 协调并进的战略部署高度贴合。 非国有博物馆已在今日中国得到长足发展,一些佼佼者率先在业内确立了相应的地位,收获成功。像本人数次造访过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十六年的努力与担当,已赢来一片赞誉和事业的风生水起。但是,从总体上看,非国有博物馆的前路仍困难重重!接续前面对百年历史的分析,传统中国在“国家-社会” 结构上的独有特点,和由此框限了社会力量的聚合及其在公益性事业上的作为,就需要在深化的改革中持续加以改变。从博物馆自身的逻辑来讲,国人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因为以“公益信托” 为基本特点的博物馆的信念与行为,是在植入中国的实践中逐步生长、培育出来的。无论是政府管理方,还是作为博物馆主体的被管理方,都要经过摸索才能逐步进入纯熟运用的佳境。迟至今日,一些私人博物馆仍视自家的藏品和资源为个人私产,并因此会带出更负面的行为,自然不足为训,却也不足为奇。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要将博物馆的逻辑,贯穿、延伸到相应的政策、法律中去,该扶持的扶持,该杜绝的杜绝,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特别是制度环境,以引导博物馆健康发展。也因此,从《博物馆条例》到《意见》,都呈现一种实践的品格,脚踏实地,重视规范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力求精准施策。其最难能可贵的精神,当是以信念中的逻辑力量,来强化、加持历史中欠缺的那份逻辑,努力型塑新的历史及逻辑。 前述上海玻璃博物馆的成功,制度建设的创新被视为主因之一,又特别在于“先进的理事会、独立的策展人和执行委员会三方独立负责制”(见该馆资料)。这滴水珠所映射的阳光是:逻辑清晰、富有活力,取之于社会又能回馈社会的非国有博物馆,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