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黄琛:对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发展的两点思考(上)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信息网 黄琛 参加讨论

    随着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理论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重心已经从收藏研究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博物馆教育更强调“人”的教育即培养一个“全面的人”“合格的人”的教育。
    中国博物馆的组织架构大多是在前苏联“三部一室”即保管部、陈列部、群工部(后更名为“社教部”或“宣教部”)和办公室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社教部作为博物馆传统业务部门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在一线发挥着重要的窗口作用。然而,社教部的工作方式和成果的呈现方式与保管部和陈列部相比确有着较大区别。社教部门的工作更多的是面对公众提供文化增值服务,因而其成果形式也更多地体现在应用层面。目前在中国博物馆中,绝大多数的专业人员都是参加“文物博物馆”系列职称评定的。既然是“文物博物馆”系列,那么其学术成果就应该既包括文物研究类的文章,同时也应该包括博物馆学研究文章。
    2016年底,酝酿十年之久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2017年3月1日颁行后,将改变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现状。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下,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开创一条抑或是选择一条,真正符合国情的“博物馆教育之路”。
    笔者结合自身二十余年博物馆宣教岗位的工作经历,从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的“基本概念”和“根本所在”两个方面阐述观点。
    解读中国博物馆社会教育专业的基本概念
    博物馆。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建筑物或者社会公共机构。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娱乐为目的。一般意义上认为,博物馆具有三大职能:收藏、研究和教育。这三大职能在历史上虽然倚重不同,但三者并没有主次之分,收藏是为了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留的财产,同时也是研究的基础,而研究与广泛的收藏最终都应服务于社会教育。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新修改了“博物馆”定义,将实现教育职能提到首位,说明博物馆教育职能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演变。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馆,公共博物馆的历史也由此开始。18世纪末,法国将卢浮宫变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此后,博物馆成为社会服务机构,其教育职能也逐渐发展起来。1869年,美国出现了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技博物馆,并兴起利用博物馆普及科学知识的风气。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公立学校教育作为逐渐覆盖广大民众的文化普及方式迅速得到发展,19世纪末学校教育已经完全取代了博物馆教育的地位。学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并对其结果进行评估,很快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善机制,大学教育甚至出现了相应的评价方法。而博物馆在此期间却未能及时建立相应的体系,博物馆似乎默认了观众在博物馆中会学习到相应的知识,而并没有真正地去考量这个结果。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研究和收藏的功能也越来越重视,整个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全球博物馆重点都在强调对于藏品的征集和研究,而教育更多情况下被视为一个附属功能,有关观众研究的文献也屈指可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仍处于次要地位。20世纪下半叶,有关博物馆教育的讨论和相关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博物馆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基础。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也在不断扩大,直到近30年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逐渐被重视,逐渐成为学生校外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要课堂,成为社会的又一个教育系统。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形式。博物馆讲解、博物馆讲座、博物馆教育活动和博物馆教育课程是博物馆常见的教育形式。
    1.博物馆讲解,是博物馆公共教育基础的教育形式,教学地点在展厅。讲解内容要围绕展览主题,依托重要展品,针对不同观众,诠释策展思路。在辅助观众有效(有序)参观的同时,实现博物馆教育职能,满足观众求知和求学的愿望,适合的观众群体最为广泛。
    2.博物馆讲座,是博物馆公共教育重要的教育形式,教学地点在教室、会议室、报告厅等专属场所。讲座内容要观点立场明确,依托馆藏资源,借助专业手段,阐释学术观点,论点清晰明确,论据丰富充分,论证科学合理。博物馆讲座最鲜明的特点是在阐释观点时必须要借助展品,展示学术成果时要系统全面,适合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观众群体。
    3.博物馆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公共教育参与体验式的教育形式,教学地点是“展厅+课堂”。博物馆围绕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帮助观众运用观察、聆听、触摸、嗅闻、品尝、扮演、制作等参与体验方式深入了解与博物馆资源相关的主题内容,使其获得更为愉悦的参观体验。教育活动的参与度高,内容繁杂多样,单次活动精彩纷呈,单次活动间为并列关系缺少体系(整体)设计,整体教育目标不明确,存在碎片化现象。
    4.博物馆教育课程,是博物馆公共教育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融合发展的教育形式。教学地点,“博物馆+学校+家庭”;施教人员(教师),“博物馆教师+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教学内容,“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情感教育”的融合模式。博物馆依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育人标准,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与学校基础教育和家庭人生教育有机融合,针对目标人群设计开发的系列课程。子课之间为进阶关系,课程体系清晰完整,整体教育目标明确。博物馆教育课程与学校课程最大区别在于其打破学科育人边界,强调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
    博物馆社会教育人员。目前在中国博物馆从事公共教育工作的人员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专职在编人员;二是专职社会用工人员;三是社会志愿服务人员。博物馆教育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认知观众来了解他们的参观需求,从而制订教育目标;设定允许观众使用博物馆资源的权限标准;通过沟通与诠释为观众创造在博物馆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环境,最终帮助观众获得高质量的博物馆参观体验。博物馆教育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学、艺术史学、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传播学、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努力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专注力、亲和力和倡导力,提升自己在语言表达、沟通技巧、情绪控制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