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8月4日7版) 五、结构制作 1.金、明、清时期单孔实肩石拱桥 单孔实肩石拱桥是山西境内金、明、清时期十分流行使用的一种桥梁。 金代已经出现了单孔实肩石拱桥,如屯留县的仙济桥、襄垣县的永惠桥、长治市城区的长子门桥等。金代单孔实肩石拱桥不仅外形轻盈秀丽,结构制作上也表现得极为成熟——桥体砌筑采用砂岩石等材料,用分节并列的方法构筑桥体,有的在桥梁料石之间用铁锔加固,桥面用条石铺设,两侧用石雕栏板装饰,形成了金代桥梁特有的结构制作风格。 明代单孔实肩石拱桥,笔者调查了10座,均分布于乡村的山沟或河道之上,桥体长度为11~50米,宽度为5~9米,多数桥梁长度为30米左右,宽度为8米左右。桥体长度为50米的是壶关县的大安桥,桥体长度为11米的是闻喜县的金稷桥。明代单孔实肩石拱桥拱券的制作使用了框式纵联、分节并联等不同砌筑手法,桥体采用青石、砂岩石等石料垒砌,桥面使用条石铺设。 清代单孔实肩石拱桥,从笔者调查的17座实例观察,其与明代单孔实肩石拱桥的最大区别,是使用区域范围有所扩大,桥梁体型有所缩小。17座桥中有9座长度不及25米,宽度仅为7米,桥体显得玲珑轻巧。 清代单孔实肩石拱桥的结构制作技术不断地改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桥体砌筑用料多样化,有条砖垒砌的桥,有石料构筑的桥,有砖石混合结构的桥。在砖石混合结构的桥梁中,不同材料使用部位分明,如将砂岩石用于砌筑桥基,条砖用于垒砌桥身及券洞。砖石之间的灰缝用白灰泥浆黏合。第二是在砌筑某些桥的桥体时,使其中部微微隆起,略呈拱形之状,看上去比较柔和,右玉县的通顺桥、宁武县的永济桥就是实例。第三是桥面的处理方式灵活化,不仅有素土夯筑以后铺设条石的做法,也出现了白灰泥浆做底,上铺黄土,再铺设条石的做法,翼城县的郑庄桥就使用此种方法铺设桥面。除此之外,蒲县的龙镇桥桥面中部铺设条石,两边铺鹅卵石,也是一种特例表现。 2.金、明、清时期单孔敞肩石拱桥 单孔敞肩石拱桥也是山西境内金、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桥梁,它的最大优点是在主券两侧加设了副券,更加有利于泄洪排水。 金代单孔敞肩石拱桥的实例是晋城市城区的晋德桥。这座桥梁长22米、宽5米,结构制作特点突出体现在券洞的构造上——主券采用了25道单体的条石砌筑,同时在主券两侧各设置一个副券,外观上显得桥体玲珑剔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河道涨水泄洪的问题。 明代单孔敞肩石拱桥,笔者调查了3座,它们的结构制作基本传承了金代单孔敞肩石拱桥的做法。如晋城市城区的晋忠桥,长17米、宽6米,就是仿照金代景德桥制作的,主券以22道条石使用并列错砌法构筑而成。明代的单孔敞肩石拱桥也有用砖构筑的实例,如榆次区的太平桥,长30米、宽6米,券洞砌筑使用了七铺七券的手法,敞肩下部主券两侧各设排水孔一个(现被掩埋)。 清代单孔敞肩石拱桥,桥梁体型大小与清代单孔实肩石拱桥基本相当。笔者通过6个实例对比获知,这种桥梁长度大多在30米以下,宽度大多在5米之内。清代单孔敞肩拱桥使用的材料呈现出多元化,出现了砖石混合结构或者纯砖结构的桥。朔城区的鄯阳桥就是采用砖石混合结构的桥梁,它以条石砌筑桥基,青砖垒砌券洞。芮城县的彩霞玉溪桥则为纯砖结构的桥,桥身用砖砌筑,只有桥面用条石铺设。 3.金代与清代联拱敞肩石拱桥 金代联拱敞肩石拱桥的实例是原平市的普济桥。这座桥在结构制作上颇具特色,桥体是由1个单孔大券和4个小券构成,大券的净跨达到了19米,这样大跨度的券洞桥梁是单孔实肩石拱桥和单孔敞肩石拱桥望尘莫及的,比较适合在河床较宽的河道上使用。 清代联拱敞肩石拱桥的实例是寿阳县的安定桥。这座桥梁长23米、宽6米,券洞用条石砌筑,最大的券洞矢高5米、净跨13米,与原平市的普济桥相比,显然要逊色多了。 4.明代双孔石拱桥 明代双孔石拱桥在山西境内十分少见,笔者在调查中仅见的一个实例是洪洞县的下纪落国士桥。该桥创建于明代,结构制作特点主要体现在券洞的砌筑上——两个券洞的跨度相等,净跨7米,矢高3米,架设于山村的自然冲沟上。 5.明代三孔敞肩石拱桥 山西境内三孔敞肩石拱桥,笔者在调查中也仅见一例,即闻喜县的南关桥。这座桥梁的结构制作手法未见有特殊之处,只是作为桥梁的一种结构类型列举出来。该桥长60米、宽8米,券洞净跨5米,构筑于运城市涑水古河道上。 6.明、清时期木梁桥 木梁桥是采用木质材料构筑的桥梁,目前发现2座。 翼城县的马册永定桥为明代木梁桥,桥体长15米、宽8米,从体型规模上看属于小型桥梁。其结构制作特点是以石料砌筑桥墩,其上以木柱斜向支撑桥体骨架,骨架由木梁纵横构架,青石叠压桥面出檐,桥面为黄土夯实,由此形成一个完备的桥梁构架体系。 沁源县灵空山的峦桥为清代木梁桥,它在制作上的精彩之处是桥体与桥廊之间的巧妙结合。桥上廊柱与桥体最上一层的木梁用榫卯连接,木梁之上架横木,横木上铺设桥板,桥板伸出木梁外端约60厘米,两侧施以垂莲柱与博风板封护。该桥全部用木料构成,水平方向枋木架构,垂直方向有木柱连贯,桥下梁木粗浑,桥上玲珑秀丽,上下一体,结构坚固。峦桥架设于两山之间的危崖峭壁之上,更显气势不凡。 7.明代联拱石桥 明代联拱石桥笔者仅见一座,即介休市的石屯环翠桥。该桥长20米、宽6米,券洞净跨为5米,在清咸丰四年(1854年)加设了木结构的桥楼。桥体上加设桥楼,有利于过往行人遮风避雨、休息赏景,说明山西乡村古桥在结构设计方面愈加成熟。 8.明、清时期三孔石拱桥 明代三孔石拱桥,从笔者调查的临猗县的涑水桥和永济市的卿头河桥两座实例来看,均属于小型的三孔石拱桥。两座桥的桥体长度分别为20米和17米,券洞用石料砌筑,三孔券洞的净跨均为3~4米,这是在山西乡村小河沟上使用的一种桥体结构。 清代三孔石拱桥与明代三孔石拱桥比较,在结构制作方面发生了三个变化。第一是桥体规模增大。笔者调查的7座桥中有6座的桥体长度在30米以上,最长者达到了83米。第二是出现了三孔不等跨的石拱桥,并且在一个地域多处使用,如襄汾县的晋桥、柴王广济桥、邓庄遗爱桥就同属于这种桥梁类型。其中柴王广济桥中间券洞净跨7米、矢高5米,两边的券洞净跨6米、矢高4米。三孔石拱桥的主券与副券大小有别,不仅外形上引人注目,而且在分流洪水时趋于科学合理。第三是在券洞砌筑的技术上有细微变化。如保德县的金锁桥在砌筑主券时采取了一立一伏的手法,到券洞的顶端时又使用了二立二伏的做法,这种微变的处理方式,达到了桥身砌体稳中求变的立体效果。 9.清代七孔石拱桥 清代七孔石拱桥的制作技术,以曲沃县的交里桥和吉县的扶风桥这两个实例进行比对说明。这两座桥梁分别架设于当地的浍河与清水河的宽阔河道上,桥体规模相当可观,前者长度为143米,后者长度69米,两桥的桥体宽度均为9米。吉县的扶风桥在结构制作方面有了新的改进——石砌的券洞构筑于河底的基槽之上,桥基更加坚固;每个桥墩均设立了分水洞,排水更加顺畅;桥面两侧设置人行道,实现了人车分流,这是清代造桥技术不断完善的标志。 上述两座七孔石拱桥,给笔者提供了三个方面的信息:一是桥面宽度为9米,这个宽度在清代乡村古桥中是相当少见的;二是桥面两侧有了专用的人行道,实现了人车分流,安全意识得到显现;三是排洪泄水的设施有了进一步改善,在每个桥墩设立了分水墩。 10.清代九孔石拱桥 清代九孔石拱桥现存实例是平遥县的惠济桥,九孔券洞净跨在4.2~4.9米。券洞虽多,净跨并不等同,同时在桥体造型上追求柔和的外形,表现为桥面中部微微隆起,远观桥体略呈弧形状。不仅如此,在桥梁中间的五孔券洞之上还雕饰了龙头龙尾,显现了清代特有的建筑韵味。 11.清代十二孔券洞式跨河石桥 清代十二孔券洞式跨河石桥现存实例是吉县的霖雨渡水桥。该桥长180米,是笔者在此次调查中所见的最长桥梁建筑。它别具一格的结构制作手法体现在桥梁的五孔主券洞上——用石料砌筑于河床上,桥面与河床相距9米,桥体如一条巨龙贯穿两岸,气势恢宏;每个桥墩均有分水墩,河水穿越其间,像十二条云带点缀其中,景象万千。桥面正中建有水渠一条,这种在桥面上集交通与水利两种功能为一体的桥梁建筑十分罕见,巧妙的构筑手法再现了山西乡村古桥多姿多彩的风貌。 (下) (《中国文物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