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出于备战考虑,解放军总后勤部按照“靠山、近水、扎大营”的建厂要求,决定在湖北省蒲圻县城南约8公里的荆泉山境内筹建中南化工厂,新筹建合成石油化工纺织联合企业,下设6个大队,主要的生产方向是涤纶经编布、锦纶织绸、晴纶人造毛皮等军需物资。1973年4月,工厂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蒲圻纺织总厂,为地(师)级单位。1975年3月,总厂正式移交湖北省,定名为湖北蒲圻纺织总厂。 20世纪80年代,蒲纺经济效益逐年增长,企业的类型、数量、规模、生产能力等方面达到空前高度。全厂占地达300万平方米,其中工业用地120万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企业集纺织、丝织、针织、印染、服装、热电、运输、贸易、供销、教育、卫生于一体,形成门类齐全的十里纺城,为全省最大的纺织联合企业。但是到了2003年末,企业资产总额为8.02亿元,负债总额为8.82亿元,“收不抵支、资不抵债、全面停产”。 2007年3月,经赤壁市委、市政府申报,咸宁市编委会批准,赤壁市蒲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省政府批准蒲纺为省级工业园区,赤壁市蒲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湖北赤壁蒲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对外开展业务为湖北蒲纺集团有限公司),为赤壁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蒲纺工业遗产价值体现 蒲纺厂作为当时最先进、最大的纺织工业出现在赤壁,是有历史原因的。 蒲纺厂生产了大量的涤纶经编布、锦纶织绸等,为全国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也为当代赤壁工业化拉开了序幕。上海、石家庄、西安等地的军工企业抽调生产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支援建设,抢修了京广铁路线至厂区的铁路专用线和厂区公路,中建总公司六公司、三公司派出最好的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按照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建设现代化的厂房。 来自全国各地的15000余名职工,连同家属共3万多人在方圆3平方公里的厂区内工作和生活着。天南地北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在这里汇集、融合,形成蒲纺独特的企业文化。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这里就建成了百货商城、职工宿舍,全盛时蒲纺的中小学校教学质量在市内名列前茅。20世纪80年代初,蒲纺组织各种笔会、诗会,成就了一批文艺人才。蒲纺还有自己的文工团,其专业水准可与武钢、二汽企业文艺团体相媲美。 蒲纺的发展带动了整个赤壁的发展,促进了赤壁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工业遗产对于历史和教育而言是无法替代的现场教材。人们在老工业厂房内可以感受到困难条件下的艰苦奋斗和自力更生精神,体验当时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创造条件的坚强意志,提升人们当前工作和生活的优越感。 蒲纺目前保留有约20万平方米的企业厂房,都是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现在的蒲纺总厂是赤壁市蒲纺工业园,以前的主体部分变成了大昇纺织集团,包含原蒲纺纺织厂、蒲纺印染厂、电厂;丝织厂变成了华盛纺织公司,大部分厂房闲置,只保留了一些设备和民用建筑。另外还有一个关于老厂的历史展览馆。 2009年1月,时任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带领有关部门来蒲纺慰问。为了给蒲纺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他提出把蒲纺工业园升级为省级开发区。2009年5月,省政府批准蒲纺为省级工业园区,同时确定蒲纺为湖北省重点扶植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园区内现有企业4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包括香港大诚集团、台湾大利集团公司、浙江盛宇集团公司等企业先后落户蒲纺创业,初步形成了一个以轻纺为主体,各种产业聚集配套协调发展的格局。 蒲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笔者认为,蒲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并探索合适的途径。 1. 原则 保护与生产发展协同原则。要有兼顾保护与生产的思路和方法,决不能因为生产或效益的理由而破坏遗产。 保护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遗产保护和城市(城区)发展虽有矛盾的一面,但也有统一的一面。保护好蒲纺的工业遗产,相当于给赤壁增加了一张亮丽的名片,有利于赤壁美誉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文脉和科技的传承。 整体利用和局部保护相统一的原则。保护工业遗产的格局和框架是第一位的,但局部和单体遗产的保护也要重视,否则,格局保护就失去了基础。比如在保护部分原企业的厂房、设备时,也保护部分学校、医院等民用建筑。 保护途径多样化原则。单纯地保护工业遗产,往往使保护的道路越走越窄,可以尝试把一些厂房设备继续投入生产,或者做展览馆等,同时与旅游、社会教育相结合,不仅能获得社会认同,而且还有经济效益。 2. 途径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为园区的保护和管理建章立制,落实发展规划,形成监管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问责。制定发展规划,形成有效的综合利用措施,加强对蒲纺老厂房、设备等具有历史文化意义遗址的保护。成立蒲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加大对园区的管理和保护,统筹园区的发展与保护同步进行。设定蒲纺工业遗产保护区,严厉打击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以任何名义侵占、破坏工业遗产保护区的行为。 使企业最大效益化。企业应以保护园区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蒲纺工业遗产保护区的品牌效应,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以现有的纺织企业为基础,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周边产业,形成产业集群,通过“保护+开发”的政策引导,形成园区、企业利益相关链,实现共赢。 全社会共同保护。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民,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完成蒲纺工业遗产保护区的保护。一是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工业遗产的宣传报道,通过举办网络知识竞赛、寻找工业遗产的足迹等活动,开通更多园区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加强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二是通过教育部门的引导,增强学生保护工业遗产的意识;三是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利用价值,把工业遗产和历史文化发展衔接起来,通过建设相关的展览馆、开发相应的旅游产业等途径,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 (本文作者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中国近代史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