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去不返,今人要了解过去,只能依靠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实物遗迹以及口头传说等,这些可统称为史料。可以说,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在各类史料中,文字史料是数量最多、包罗最广和内容最丰富的,治史者尤应高度重视。这里专就文字史料略加阐述。 随着历史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由政治史拓展到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等,文字史料的类别也越来越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乎官府文书和私家记载两大类。今天看,可归入官书这一大类的有:政府档案、起居注、日历、实录、正史、诏令、谕旨、奏议、政书、方略、法规、则例、公报、调查报告、会议记录、备忘录、公约、条约、协定、官方统计,等等。可归入私记这一大类的有:杂史、野史、回忆录、自传、自订年谱、日记、书信、墓志、家谱、族谱、私人办的报纸杂志、账簿、契约、佛藏、道藏、语录、笔记、游记、农书、医书、文艺作品(文集、诗集、词曲、歌谣、小说),等等。官书与私记的价值各有短长,原则上应当并重兼采、综合利用,至于究竟偏重哪一种,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官书内容丰富系统,但存在讳和饰的短处 官书的长处是内容丰富、全面且较系统,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过私记。以实录为例,《清实录》共4433卷,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对外关系、自然现象等各方面均有记载,按年、月、日排列,通贯始终。以二十四史为例,二十四史共3249卷,4000多万字,其中政治史料最多,但也有经济(如食货志)、文化(如艺文志、经籍志)、宗教(如释老志)以及天文地理(如天文志、地理志)等方面的史料。二十四史也有原始史料的价值。熟读二十四史、以博通见长的史学家吕思勉说:“正史并非最原始的史料;但作正史时所据的材料,十九不存,故正史在大体上即为原始的史料。”例如,元代的十三朝实录已经失传,其部分内容依赖《元史》得以保存下来。陈垣撰《元也里可温教考》,就充分利用了《元史》中的有关材料。 官书的短处主要在于讳和饰。讳,指的是官书的作者对于不利于统治阶级、当权派的内容避而不谈,甚至予以篡改。例如,《清实录》一再改动,隐讳后金与明朝的关系,删改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斗争等。孟森说:清朝皇帝“务使祖宗所为不可法之事,一一讳饰净尽,不留痕迹于《实录》中。”又如司马昭之弑高贵乡公,《三国志·魏书》但书高贵乡公卒,绝不见其被弑之迹,反而把元凶司马昭篡改成讨罪的功臣。再来看饰,饰指的是极力美化统治阶级。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说刘秀在长安时有一个同舍生疆华,他奉有“赤伏符”,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以证明刘秀的帝位是受命于天的。为了神化帝王,正史的作者把一些开基立业的皇帝描写成“生有异相”。《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真人不可能有这么长的手臂与这么大的耳朵,这是按照佛像创造出来的“人相”。此外,官书中还有一些毫无价值的废料。例如《明孝宗实录》的五十则修纂凡例中,竟有一则规定:“命妇遇庆节有赐亦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