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岗遗址2016年度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于2016年10月24日始,2017年1月15日结束。 田野工作第一阶段是对遗址所在岗地南部和岗地南缘外的发掘,于16年12月下旬完成,主要是对遗址南部东西向大灰沟和遗址外环壕的解剖性发掘,相关情况在简介(一)中已有所介绍。根据最终发掘结果,无论是遗址内部的大灰沟,还是遗址外围的环壕,其始建年代都是石家河文化时期。 田野工作第二阶段的工作,一是在遗址南部发掘区的更南部加布2×10平方米探沟一条(编号TS34E01);二是在遗址南缘外发掘区向北扩布2×10平方米探沟一条(编号TS31W15);三是在遗址东部现地表地势隆起处东西向布设5×5平方米探方6个,是对钻探中所判断墓葬区的解剖性发掘。(图一) 图一遗址南部探方探沟分布 探沟TS34E01,史前文化堆积薄而单一,灰黄色堆积,紧密,包含物仅见极少量陶片与烧土碎粒,相对纯净,依据堆积形态判断为人工堆筑堆积,从而对遗址南部系统钻探时推断的建筑台基进行了确认。(图二) 图二探沟TS34E01所揭示出堆积情况 探沟TS31W15,位于遗址环壕内侧,其发掘目的就是为了解环壕内侧的堆积情况。该探沟最主要的收获是揭示出了遗址所在岗地南部较为陡峭的原生边缘,并在边坡上揭示出人为堆筑的墙垣堆积。开挖环壕时,将挖掘出的土方堆筑于环壕内侧,形成环绕遗址的墙垣,这是洞庭湖区史前聚落比较普遍存在的一个特征。另外在纯净的墙垣堆积之下,还揭示出一层富含炭屑与陶片的黑灰色堆积,呈坡状分布于岗地原生南缘边坡上,应属孙家岗遗址环壕开挖之前的生产生活废弃堆积。(图三) 图三环壕内侧的墙垣堆积及其下的黑灰土堆积 遗址东部墓葬区新布设6个探方,地层堆积简单,耕土层下为一层厚度达1米的扰土,是清末至近现代时期墓葬封土堆被平坟为田过程中所形成。扰土之下,即为生土。生土面上除8座清末至近代木棺土坑墓外,还见有9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其中两座为宋墓,约南北向,分别出土一件瓷瓶和一件瓷罐,另外七座为新石器时代墓葬,是本区发掘的目标遗存。这七座新石器时代长方形土坑墓皆略呈东西向,随葬品仅见陶器,但陶器质地火候较差,破碎严重,难以提取。七座墓之间不存在叠压打破关系,分布特征与91发掘区墓葬相类。(图四、五、六、七、八) 图四墓葬区2016年发掘区地貌 图五新石器时代土坑墓M35 图六新石器时代土坑墓M36 图七新石器时代土坑墓M40 图八新石器时代土坑墓M42 作为国家“十三五”考古重大规划课题“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支撑点之一,孙家岗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将是一个多年度的长期工作。经过2015年的系统钻探,2016年度的发掘整体上还只能说是解剖性的小规模试掘。孙家岗遗址下一步的考古工作一是尽快对2016年发掘这批资料进行整理消化,二是对遗址包括墓葬区继续扩大发掘面积,厘清澧阳平原石家河至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文化面貌及其演进过程,同时探索遗址不同时期的聚落结构及其演变,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区域文明化进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