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舍城遗址位于巍山县庙街镇古城村南侧,与太和城遗址直线相距仅40公里。史载该城系蒙舍诏第一个首领细奴逻于公元七世纪中期的650年前后专门为让国于己的张乐进求而建的居所,至公元八世纪中叶又被做为软禁被南诏征服的其他民族头领及其宗族之用。该城址是迄今仅见的两座南诏方形城址中的一座,1988年被公布为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 鉴于该城址对了解前南诏时期(蒙舍诏时期)历史及与都城太和城构筑方面的异同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掌握其现存概貌、地下遗存的保存状况等,我所会同大理州、巍山县两级文物管理所对该城址进行了调查勘探。 城址大致东西向,地势东稍高而西略低。从地表隆起疑为城墙的轮廓线来看,城址分为东西两城,两城相连各呈方形,东城西墙与西城东墙共用同一道城墙。东城面积稍小,边长约100米;西城面积较东城大,边长约160米。两城总面积约35600平方米,城墙外轮廓周长约840米,加上两城之间长100米的隔墙,城墙全长约940米。西城内北端中部有一高出周围地表近1米,长约40米、宽约30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的长方形高台。 城址轮廓基本完整,东城的北城墙与西城墙的拐角处保存较好,高出地表约2米,宽约6米,其余地段的城墙则仅稍高出地面。东城东部被中河从北向南穿过,东城的东城墙及东、南两道城墙的拐角处因已被夷为平地而看不出轮廓。 城址的勘探工作分探铲钻探及探沟勘探两个阶段:探铲钻探范围除含城墙在内的整座城址外,另再向城墙外扩10米,钻探面积约50000平方米;探沟勘探依据钻探发现的线索进行,共布设探沟19条,探沟总面积约410平方米。经钻探,基本掌握了蒙舍城的平面形状及城址内遗迹的大概分布情况,发现城墙、城濠、建筑、台基及其它遗存等五类遗迹。 城墙。地表隆起的东西两个方形轮廓线均为城墙,城墙多数用砂石夹杂少量粘土逐层铺筑,墙体质地纯净无包含物,唯有西城的西城墙为土墙,土色略灰,土质稍松软,并且夹杂有零星元明时期的碎瓷片。从东南角处地下仍有城墙遗存残留来看,城墙在此拐弯与北城墙东端相接。在东城的南北城墙中部、西城的西城墙中部偏北处、南城墙中部共发现4个疑似城门的豁口。东城的南北两个豁口均不见路土痕迹,只是比两侧的砂石城墙稍低而已,因而是否为城门尚难以定论;西城西城墙上豁口内表土层下的堆积与其北侧黄色夯土层的堆积相连为一体,土色略灰,土质稍松软,并且夹杂有零星元明时期的碎瓷片,表明该豁口实为城墙,只是其上的夯土层因后人种地毁坏而无存。 城濠。城墙外侧的南北西三面均有剖面呈环底形的城濠,宽窄在6—12米间,深约1—2米不等。濠内多为灰黑色沙土的堆积;东城的东城墙外侧由于被当地人开办的沙厂占用无法进行钻探而不知是否有城濠。东西两城间的西城墙东侧亦有一条城濠,但此城濠北端止于东城北城墙西端内侧,未与城墙外侧的北城濠贯通相连。 疑似建筑基址。建筑基址1位于西城偏中处,平面呈不规则凸字形;建筑基址2位于建筑基础1南约25米,平面呈正方形;建筑基址3位于建筑基址1东南约10米,平面呈“L”形;建筑基址4位于建筑基址3东北约8米处,平面呈不规则曲尺形;建筑基址5位于东城西南处,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建筑基址6位于东城中部偏北处,平面呈“L”形。上述6处建筑遗存其上被较薄的元明时期堆积层覆盖,应为早于元明时期的遗存。 台基。台基1位于西城中部北端,平面略呈不规则圆形。地势明显高出四周1—2米不等。不见明显的夯土层、面,土质只是稍硬,表明该高台并非为夯土台基,深0.3—0.4米处排列整齐的石块应为南诏时期建筑遗存的残留,覆盖该建筑遗存之上的堆积内夹杂有零星元明时期的瓷片,表明该台基时代较晚;台基2位于东城北城墙西端与西城东城墙北段交汇处,平面呈不规则圆形,上小下大,呈台阶状。顶部呈椭圆形平台。为东城北城墙西端与西城东城墙的交汇处,虽面积较大,但仍为砂石逐层铺筑的城墙而非台基。 石基。2处均位于西城内中部偏南的田埂底部,之间相隔约18米,石块垒砌,呈南北向长条形,断面整齐,之间间隔有序。均为现代村民垒砌的地埂基础而非古代的石墙基。 坑。位于西城中部偏北,北端紧连夯土台基1南端,平面呈长方形。从遗物来看此坑时代早于元明时期。 火葬墓。东城北城濠外侧区域淤沙层下新发现有元明时期的火葬墓群,火葬墓皆为竖穴圆坑,火葬罐有陶、瓷两种。 通过调勘,发现蒙舍城遗址与洱海区域的其它南诏城址截然不同:一是前者为方形,后者则全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二是前者的城墙外四周有人工城濠,后者则不见;三是前者分为东西两城,两城之间并以濠隔开,后者则多为单城;四是前者的城墙用河床上的砂石掺杂少量红色粘土逐层堆筑后略夯,后者则全为生土分层夯筑。 砂石掺少量粘土逐层堆筑的城墙其粘性及强度较差,表明该城址的质量不佳,这可能与城址主要用于软禁投降的敌方上层人士的用途有关,没有必要构筑得多好,能用就行,张乐进求的“让国”实为迫不得已而投降的委婉表述。 整座城址表土层下均有一层细淤沙覆盖于明代文化层上,以前对大理太和城遗址的发掘中亦发现同样的现象,表明明代时至少是洱海及周边区域曾发生过大范围的降水及洪灾,东面山上携带大量细沙的洪水漫过东城墙进入蒙舍城后流速减缓,淤沙沉积于城址内将元明时期的文化层全部覆盖。西城西城墙的质地、结构等与其它面城墙截然不同,并且夹杂有零星元明时期的碎瓷片,或许为明代时期洪水冲毁后重筑。 西城北端台基1表土层下的堆积内包含有零星元明时期的瓷片,表明该台基非南诏时期所筑而系后人所为,或许与西城的西城墙同时为洪水之后所筑。 蒙舍城勘探的新发现丰富了对南诏城址的认识,为与太和城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新颖的资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