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收获及认识 渡头古城遗址以往工作主要是为配合文物普查和申请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做的地面踏查,未曾有过详细的调查和勘探,也未有过发掘,故对遗址、城址的认识有限。 通过此次调查、钻探以及文物的采集、城址的航拍等,对古城址结构、布局、堆积状况,遗址的分布面积、年代以及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简要介绍如下: (一)城址布局 砍伐树木后渡头古城址面貌基本显露出来(图三、图四),城址主体保存较完整,由古城、椭圆形台和护城壕组成。 基本确认了北面城墙缺口为城门,其余三面城墙尚未发现城门。在城内发现三处有少量的红烧土,疑似建筑遗迹。在护城壕外东北角可能存有一排水沟。 图三·渡头古城址(上北下南) 图四·渡头古城址高程示意图 1.城墙、城门 古城依山势而建,呈西北东南向。现存古城址大体近方形,四面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图五)。经钻探初步认为城墙宽4~5米,残高3~6米。东西城墙残存长105米~110米,南北城墙残存长100米~103米,城址海拔高度在230米~240米间,地势南高北低(图六、图七)。 北墙中部缺口经钻探初步确认为一城门,城门残存宽6~9米。根据探眼S01W06、N01W06、N01W07、N02W07钻探地层堆积情况来看,城门有向外延伸至护城壕中部的迹象,其北侧可能还存有一条宽约3米的U形沟。 图五·渡头古城址布局示意图(上北下南) 图六·渡头古城址西北东南向剖面高程示意图(图四A、A′截面) 图七·渡头古城址西南东北向剖面高程示意图(图四B、B′截面) 2.瞭望台 城东南角外近3米处有一夯筑椭圆形台,中有一条长方形夯土台与城墙相连。椭圆形台基本保存完整,仅西侧有一大坑,为农民取土以及盗墓活动形成。现存椭圆形台台面长径8~10米,底径22米,高度略高于城墙,高于地表4米。长方形台台面宽2米,长4米。从椭圆形台被破坏的剖面看,圆台为逐层夯筑而成,夯土厚薄不均,厚0.1~0.2米(图八)。 椭圆形台面上没有发现遗物和建筑遗迹,从其结构来看,可能是类似于“瞭望台”一类具有城市管理或军事防御用途的设施。 3. 护城壕 在城墙外围有保存较好的护城壕,城壕宽窄不一,其中东面护城壕被现代马路穿行而过,残损严重。北面护城壕因现代农业改造,城壕基本被填平。南面城壕现存深40~80厘米,长近150米,宽15~30米,从钻探来看,城壕基本为“U”形,深1.5~3.3米,其东南处因椭圆形台呈不规则状。西面护城壕基本保存完整,现存深度30~70厘米,长160米,宽12~15米,从钻探来看,西城壕也基本呈 “U”形,深1.2~1.8米。 图八·椭圆形台夯层剖面 4.排水沟 在护城壕的东北角,E02N06、E01N05等探孔明显比护城壕内探孔深30~40厘米,并向东面武水河方向延伸。探孔最底层发现有黄灰色土,似淤积土,推测该位置可能存在一条排水沟,水沟与护城壕相连接在一起。由于其被现代石子路隔断,无法全面勘探,初步认为沟宽约1米,距现地表深约3米。 5.其他 钻探过程中未能辨识出典型的夯土“台基”,只在局部地区发现红烧土、人工堆积较厚且含有较多瓦片,或生土面积分布较大的迹象。如在城内东北、西北均发现有文化堆积厚度2.2米~3米深,包含较多的灰瓦、陶片等,并低于周边。另在城址中部发现生土台,略呈长方形,面积约40平米(图四)。这些迹象是否指示这些区域有建筑遗迹,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