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观点 >

二重证据视野下再探海昏侯形象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报 耿雪 张欣 参加讨论

    4月16—17日,“南昌海昏侯墓发掘暨秦汉区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江西省历史学会、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海昏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江西传统社会与现代化研究中心协办。
    文献记载基本可信
    刘贺的形象在史学家笔下多为负面,史载“贺动作多不正”、“不好书术而乐逸游”、“行淫乱”、“淫戏无度”、“行昏乱,恐危社稷”等。《汉书》载刘贺其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居帝位27天而失国。随着海昏侯墓墓主刘贺身份的确认,该墓出土的大量文物,特别是孔子像屏风、逾万枚简牍、整套乐器、围棋棋盘等文物,使人们对史书记载产生质疑。有人认为,刘贺可能是位知书达理、儒雅好静之人,根据出土材料可以对其历史评价进行翻案。
    与会专家学者肯定了《汉书》相关记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指出史书所载海昏侯的负面形象不能轻易否认。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监督委员会主任邵鸿认为,海昏侯墓浓厚的儒家色彩很可能是为了表明自己恪守君臣之道,具有自保的成分。墓中出土的孔子像屏风文字错误不算少(已知有五六处),由此看来,屏风和众多儒家典籍,只是刘贺在朝廷严密监控下不得不作出的选择,甚至有可能是一件保护自己的道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认为,刘贺在居丧期间无哀、饮酒、食肉、游戏、近女色等行为,的确违背了汉代的居丧礼仪,但他失去帝位的原因并非史书所载“淫乱”,而是因为刘贺至长安即帝位后与长期主政的霍光产生尖锐矛盾。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卢星认为,应该动态地看待刘贺一生。因刘贺是被废黜的皇帝,史书记载可能有丑化、矮化的成分,但基本是可信的,地下材料可以补充、印证文献记载,但不应完全否定这些记载。
    展示深层历史信息
    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数量惊人,内涵丰富。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表示,虽经过历次盗掘,但墓葬并没有遭到大的破坏,遗物基本未被盗,这在全国汉代高等级墓葬的发掘中是十分少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研究员认为,从主体上说,海昏侯刘贺墓是一座列侯墓,且要素完备。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超出了一般列侯墓的规格而具有诸侯王的气势。而倾其生前所有进行陪葬的做法,显然是其跌宕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成为废帝之后屡遭贬斥的境遇的反映。
    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数量之巨、品类之多,令人震撼,从形制到铸造工艺都带给学者们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黄今言表示,马蹄金、麟趾金主要用在贵族上层,非上下通行的货币,铭文中上、中、下是黄金价值尺度的一个标志。他表示,刘贺的黄金来源主要是继承家产和赏赐所得,大量的马蹄金、麟趾金和金饼当由此而来。此外,市租、关税和豫章郡的金矿也可能是其黄金来源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章义和认为,当卢虽在商周时期出现,却在汉代盛行,中原地区的汉墓中多有发现,而在长江以南地区的考古发掘中非常罕见。海昏侯墓所出土当卢的四神纹饰,与汉画像砖的四神纹饰差异很大,也与文献中的四神形象不一致。西汉是四神信仰隆盛并确立图像的关键时期,海昏侯四神像当卢对于考察汉代知识、信仰和社会生活具有研究价值。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部研究员史党社认为,战国晚期,北方草原地带的匈奴族群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组织与文化共同体,并与秦、燕、赵以及秦汉王朝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草原文化也影响到中原,在秦汉社会上层形成一股使用、拥有匈奴物品的胡风。这一风气大约始于战国晚期,西汉早中期甚为浓烈,西汉晚期则趋于消亡,基本与匈奴对中原的政治、军事影响力相合拍。史党社表示,海昏侯墓出土的银质独角羊形象,再次证明这种风气的存在,是研究秦汉社会的重要资料。
    区域研究受到关注
    海昏县始置于西汉初,隶属豫章郡,人口众多,以农业生产为主,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商品经济发达。刘贺在被废黜11年后被封为“海昏侯”,移徙江南。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认为,“海昏侯”名号的真实内涵值得关注。他表示,汉代列侯名号有“非县邑名”情形,或寄寓某种特殊含义。“海昏”可以读作“晦昏”。而海昏侯“食邑四千户”,亦超出当时豫章郡所属县邑规模,则“海昏”字义,确实应当理解为“非县邑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高凯认为,秦汉初期潜入豫章地区的人口主要来自浙东地区的越人和江淮之间的流民,不存在因秦朝和西汉时期气候变迁而致北方人口大量迁入的前提;当时豫章地区主要以渔猎采集和铜、锡、金等矿产开发为主,应该不存在农业大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赵国华表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使得豫章郡在东汉末年成为各方政治势力争夺的要地,其最终归属对汉魏之际政治演变产生了较大影响。
    (耿雪 张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