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关于“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的指示,为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吹响了进军号。 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是大势所趋 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与周邻乃至更加遥远的区域的人们曾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中国考古学不能与世隔绝,必须将研究对象置于世界考古学的视野和范围之中。 由于中国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因此,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认识中国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认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交流,以及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和对世界文明格局的变化所发挥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正因为如此,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中国考古学应当而且可以为世界考古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考古学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回顾中国考古学国际化历程 考古学是20世纪20年代从国外传入中国的。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仰韶村,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自此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各种原因,中国考古学界极少与国外学术界进行交流,对国际考古学界的动态也基本不了解。 改革开放后,中国考古学开始了与国际考古学界的全面交流,迎来了第一个国际化的时期。随着中外交流的逐步扩展,一批批中国考古学家走出国门,赴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学术访问、研修和留学,得以了解了几十年来外国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主要流派。围绕如何对待这些理论和方法,它们是否适合于中国考古学,在中国考古学界曾引起了一场争论。但最终争论的双方达成了共识,即任何理论与方法都需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去加以检验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 国家文物局于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使中国考古学界与国外的合作有了明确的方针。此后,中国考古学界的国际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级和一些省级的考古机构分别与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考古学者进行了包括考古调查与发掘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项目。截至2015年,共有70多项中外合作发掘与研究项目获准立项、实施,合作的地域相当广阔,遍及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合作研究的时代范围也相当宽泛,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夏商周时期和铁器时代的汉唐宋元明时期;合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史前聚落、古代宫殿、池苑、佛寺、墓地、农业、手工业、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人与环境的关系、铜和盐等重要资源的供给、丝绸之路古代遗迹的研究,等等。 在国家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之下进行的这些国际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深化了各个相关领域的研究,缩小了我们和国际学术界特别是和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考古学的差距,在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国外学术机构的合作,使中国考古学家开阔了眼界,得以掌握并逐渐熟练地运用国际考古学界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也使国际考古学界对中国考古学的近况有了较为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同时,这些中外合作发掘项目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国内开展考古工作的经费紧张的局面。 这一时期,在国内举办了越来越多的围绕某个遗址或某个学术课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越来越多的外国考古学家通过来华参加学术会议和参观考古发掘现场,直接和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对中国的考古学有了直接而逐渐全面的了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