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守望南朝王侯冢宅 南京栖霞区的六朝陵墓神道石刻除了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大部分是南朝时期的王侯墓石刻。六朝时期的陵墓石刻已有明显的等级之分,帝陵前为天禄、麒麟,王侯墓前则为辟邪。麒麟头部有独角,天禄则为双角,而辟邪则无角,其具体形象也有细节上的差别。 陵墓石刻艺术蕴含异域风情 南京栖霞区是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最多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栖霞区甘家巷附近。 南朝陵墓神道石刻是以石兽、石柱、石碑三种为限,其数目为成对列置,除少数以石兽1对、石柱1对、石碑2对的3种8件之制(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刻)外,帝陵、王侯均是各置1对。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石刻至今已所剩无几。 在记者探访的石刻中,萧秀墓石刻现存2只石辟邪、1根石柱、1个柱座、2通石碑以及2个龟趺座,是数量保存较为完整的;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现存1根石柱、1只石辟邪;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仅存2只石辟邪;梁始兴忠武王萧谵墓石刻现存1只石辟邪、1通石碑和1个龟趺座;梁临州靖惠王萧宏墓石刻仅可见1只石辟邪、1根石柱、1通石碑以及1个龟趺座。 最有代表性的石碑是萧谵墓前的石碑,分碑额、碑身和下承碑身的龟趺座三部分。萧谵墓石刻和萧恢墓石刻就地建了一处古朴素雅的公园,石碑被紧紧地锁在了碑亭之中。 辟邪则在探访的石刻中均有所见。其中,萧景墓石刻中辟邪为南朝陵墓石刻中最经典的作品,南京市市徽中辟邪的原型就是它。经历1400多年风雨的洗礼,这些辟邪有的头部残缺、有的臀部残缺,有的腰部断裂,有的四肢还可见断裂后被修复的痕迹,浑身也遍布着风化的裂纹,但如是种种,都没有影响它们威武雄壮的身姿。 六朝石刻上承汉代石刻纯厚质朴的艺术特点,下开盛唐雄浑健美的雕刻之风,在中外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南京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朝不同时期的石刻雕刻风格各异。宋的石刻雕刻是较初级的,线条粗大;梁代陵墓石刻达到了辉煌的境地,既保存了原来宏伟的气势,雕刻的细致程度也有了质的发展;到了陈代,陵墓石刻的雕刻虽然更加精美了,但也愈加繁琐,失去了梁代雄伟的气势,变得更加艺术化了。 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石刻还蕴含着异域风情,如萧景墓神道前的石柱上所雕刻的平行直线,与希腊雅典万神庙的石柱非常相似,这种装饰手法与西方建筑雕塑有密切联系。就石兽而言,其腹部均刻有双翼,这种做法亦与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的石兽风格相似。 新发现有望还原六朝帝陵布局 结束甘家巷附近的探访,记者沿红敬线,经过南象山墓园、南京市基督教公墓,在永安陵园前的广场上远远望见守候在枯黄色芦苇荡后面的麒麟和天禄,这里于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 此处神兽与周边萧梁王侯墓前的辟邪不同,为麒麟和天禄,保存完好,雕刻也较辟邪更为精美,双目凸起,鼻孔圆深,张目含舌,下颌须髯分5缕飘洒胸前,腹侧双翼,作7根翎毛状,仿佛振翅欲飞。 关于该陵墓墓主之说一直都有争论,但多是围绕宋文帝和陈文帝。2006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志高发文推测此处石兽为梁昭明太子安陵之物,且推测其生母丁贵嫔宁陵亦当在此附近。2012年6—11月,考古工作者经过细致勘探,在栖霞区狮子冲北象山的南麓,新发现了两座南朝大墓,并于当年11月至2013年6月进行了考古发掘。 当时考古发掘至一半时,各方面信息表明这是两座帝陵规制的大墓,于是暂停考古进行回填保护。但从其所处位置、墓葬规模、墓室形制、残存砖印壁画、出土的纪年砖铭与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均表明,两墓的墓主分别为梁昭明太子萧统及其生母丁贵嫔。目前,这一说法已得到学界公认。 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举办的“六朝考古——中日学者报告会”上,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祁海宁透露,狮子冲南朝墓除了昭明太子和他生母丁贵嫔两座墓之外,周边还发现了11座神秘古墓和7座古窑址,以及疑似陵墙、阙等遗迹。“将来这些都可以课题的形式来研究。如果顺利,可以还原六朝帝陵完整的布局体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