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城呈西南—东北走向 21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城区连续开展了多轮大规模城市建设,为六朝建康城遗址的探寻和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探明六朝建康宫城位置,廓清都城布局等问题,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自2001年5月起在相关城市基本建设中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六朝建康城遗址所涉的成贤街、大行宫及其他地区的30多个建设工地进行了一系列大面积抢救性考古发掘。 经过逾万平方米的挖掘,在今南京大行宫地区发现了六朝时期道路、城墙、城壕、木桥、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及各类砖构房址、排水沟、水井等建筑遗址,以及以各类瓦当、釉下彩绘青瓷器等为代表的大量精美遗物。其中发现的相互垂直的多条道路,对研究六朝建康都城中轴线方向及台城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发现的一段东西向城墙北折的拐点,是今后确认台城四至范围的重要坐标点,该处遗址现已被复原展示在南京图书馆东部负一层过道大厅的玻璃地坪下。 在南京图书馆东部负一层,隔着玻璃地坪,记者看到一段东西向的城墙,角落处还有一个北折的拐角;城墙外侧有一条壕沟,旁边则是一条砖铺车道,车道上依稀可见车辙的印迹,让人不由得联想起古时车水马龙的景象;不远处还有一口南朝砖井,从上面望下去,仿佛能看到六朝居民生活的痕迹;在展示区的角落里还不时可见莲花纹瓦当、兽面纹瓦当、釉下彩绘瓷器等精美文物。 六朝博物馆负一层展览的夯土墙遗址也采用转包墙的形式,不同的是此处夯土墙遗址城墙宽达25米左右,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南、北方宫城城垣中最宽者。有学者表示,该遗迹应属宫城外重城垣东墙的一部分,也有学者认为应是六朝都城城墙的遗迹。贺云翱告诉记者,一般东、西、南三面城垣宽度都在4—10米,都城城垣宽一般在14—25米之内,且南京目前发现并被部分学者认定的台城东墙城垣遗迹的宽度,与北方同时期的都城城垣宽度几乎相同。因此,此处城垣遗址的性质目前尚存在争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掘的城墙或城壕都是南偏西25度左右,所以也可以推断出六朝建康城中轴线的方向并未采用古礼所要求的正南北向,而是顺应南京山川自然形势,采取西南—东北的走向。 南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对六朝建康城宫城的描述也证实了这一点。“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石头以为重,带玄武湖以为险,拥秦淮、清溪以为阻。”建康城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讲求实效的特色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别开生面。 石头城力保城池安全 六朝建康城在宫城、都城之外,还依长江、秦淮、钟山、石头山等地势,设置了数量较多的城垒,以固城防。这些城垒的性质、功能各异,有利用险要设置的军事城垒,有行政机构的治所,还有战时临时设置的小型军事堡垒等。如石头城、丹阳郡城、西州城、东府城、白下城、越城等。 其中,石头城是建康城周边城垒中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城池。古石头山海拔最高处仅60多米,但是由于唐以前江水直逼山下,其南又扼秦淮河口,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是保障建康城西部安全的军事重镇,也是六朝时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1998年,贺云翱及其团队就开始着手石头城遗址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关于石头城遗址的考古目前进行了两轮,已发现了5处遗址,其中国防园内一处,其余都在清凉山山坡或者山脚。目前,这些遗址都被保护在“地下”或者山体内。 瓦当展现政治文化特性 在建康城出土遗物中以砖瓦等建筑材料占多数。六朝早期沿袭汉代以来的云纹瓦当,既是东吴、西晋时期南京地区文化受到北方以洛阳为中心的政治和文化控制的表征之一,又是汉代传统信仰的物质反映。 在六朝博物馆,记者看到一面面纹饰各异的瓦当,其中,以人面纹瓦当最为引人注目。这些人面纹瓦当五官刻画得惟妙惟肖,有的面颊隆起,有的髭须满面,有的张口大笑,有的愁云满面,表情或喜或悲,形象生动地展示着艺匠奇妙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很多人把它与QQ表情关联,被誉为1700年前的QQ表情。 贺云翱表示,瓦当作为文化个性的体现物之一,不仅反映了国家礼仪制度、统治阶级思想意识、时代精神、区域文化取向、民间艺术风格、制作工艺等,还是研究不同地区甚至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证物。通过南北地区瓦当的比较,我们能看出南京六朝瓦当与北方同时期瓦当相互影响的过程。 随着对六朝瓦当和砖瓦技术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发现一些新的资料,如近年在南京发现了六朝素面瓦当、滴水瓦、无边轮的莲纹“椽当”、反映线切割制瓦技艺的板瓦和筒瓦实物等。贺云翱表示,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界从更多的方面考察南朝的砖瓦技术成就,探讨南朝与百济、新罗及日本等国之间的砖瓦技术及建筑技艺的交流等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