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西安1月12日电 (记者陆航 舒建军)1月11日,记者从陕西文物部门获悉,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镐京遗址考古队对西周都城镐京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首次出土鳄鱼骨板和碳化小麦颗粒,为研究西周时期的气候变化、粮食作物品种及农业考古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镐京遗址是西周王朝的都城所在地,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的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镐京遗址的东部,在挖开的一个灰坑里,考古人员发现了12块鳄鱼骨板,这些鳄鱼骨板呈深褐色,形状有方有圆,表面有蜂窝状空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镐京遗址考古队队长岳连建告诉记者,这是在西安周边古遗址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的鳄鱼骨板。 鳄鱼骨板的出土,为研究西周时期鳄鱼的生态分布提供了重要资料。“通过鳄鱼的生活习性,我们推测西周时期关中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水草茂密,镐京的东南可能分布有大面积的水域。”岳连建介绍,此前在这一区域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有大量的蚌壳,还有陶制的网坠,如果这些推测成立,那么也可以说明在周代,这一地区渔业也较为发达。 灰坑是考古界对古遗址里一些废弃的窖穴、地窟等的统称。据介绍,此次发现的灰坑数量较多,形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及不规则形等。考古队员在其中一个不规则形、面积大约有十多平方米的灰坑内发现数量较多、保存较好的碳化小麦颗粒。 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粮食作物。小麦最初只能种植在灌溉比较容易的河岸地带。西周都城镐京遗址碳化小麦颗粒的发现为研究西周粮食作物品种及农业考古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此次发掘还发现了大量的墓葬,出土遗物非常丰富,其中陶器有鬲、罐、豆、盂、簋、甗等,多为西周中晚期器物,少数陶器年代可至西周早期;铜器有鼎、戈(残)、车马器等。小件器物出土190余件,其中以骨笄、骨镞、陶球数量为多,另有陶网坠、鹿角器、蚌刀、石斧、砺石、铜镞、铜锥、铜削刀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