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文化遗产园区保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报 陈远平 参加讨论

    文化遗产园区保护和建设是文物保护领域创新发展的一种工作理念、思路和方式,比如大遗址保护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近年来,湖南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探索。一是结合大遗址保护项目的实施,先后建成开放了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如龙山里耶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永顺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宁远舜帝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宁乡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等。二是利用历史名人、革命名人诞辰周年纪念和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周年纪念的机会,筹备纪念活动,开展故居、旧址等相关文物保护和纪念馆、陈列馆等设施建设,改建、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名人纪念园区和革命历史事件纪念园区,如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和纪念馆、花明楼刘少奇同志故居和纪念馆、汨罗任弼时同志故居和纪念馆、湘潭彭德怀同志故居和纪念馆、衡东罗荣桓同志故居和纪念馆、桑植贺龙同志故居和纪念馆、浏阳胡耀邦同志故居和纪念馆、炎帝陵、平江起义旧址及纪念馆、秋收起义旧址及纪念馆等,这些保护和建设项目,虽然不是以纪念园和公园的名称来立项建设的,但实际上也是一种园区的建设形式。通过对上述园区保护建设工作的梳理和总结,我们得到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文化遗产园区的保护和建设,充分贯彻和遵循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文物工作的创新之举。
    文化遗产园区是指依托文物资源,以文物本体保护为核心,通过相关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土地整理、产业转型升级、民居改造、人口调控等项目的综合实施,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文物活化利用综合体。文化遗产园区的保护和建设顺应了文物保护由封闭静态保护向开放动态保护、局部保护向整体保护转变的趋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破解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难题,充分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实践探索。
    第一,从建设上看,在文化遗产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聚合了力量、整合了资源、融合了资本,以大规划来谋划大发展,以大融合来形成大合力,以大投入来实现大保护,通过党委政府主导,把文物、文化、财政、发改、建设、环保、水利、交通、旅游等部门力量乃至社会力量和群众力量融合起来,把对应的部门资金整合起来,多渠道投入,多方面发力作为,改变了过去由文物部门单个部门、单一力量的单一推进,转变为多个部门、多种力量的共同推进,形成大保护合力。如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和纪念馆、花明楼刘少奇同志故居和纪念馆、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永顺老司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舜帝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保护和建设,均由党委政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坚持文物部门保护优先,相关部门积极支持,社会资本有条件参与,形成保护建设的大合力。
    第二,从保护上看,文化遗产园区建设实现了文物保护由过去封闭静态保护向开放动态保护、局部保护向整体保护的转型提质。封闭保护,导致的是投入修复后,依旧无人问津,任文物风吹雨打日晒,合理利用率低下。局部保护,导致的是文物本体修复后,依旧孤立荒野山头,文物环境生态日渐破坏。文化遗产园区的建设,克服了封闭和局部的不足,极大地彰显了文物的魅力,展示了文物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实现了文物保护的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
    第三,从利用上看,通过文化遗产园区的建设,使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政治价值,充分转化成文化力量、教育力量和经济力量,使文物活化利用得以破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使文物保护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保护成果惠及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现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