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入红山文化联合“申遗”名单 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掘而得名,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一,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距今5500—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史前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人口迅猛增长,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等级化社会制度确立,出现掌握神权与社会管理权的统治阶层,天地崇拜、祖先崇拜、龙图腾崇拜成为红山文化先民的重要精神信仰,具有鲜明地域和时代特色的红山文明正式形成,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2013年1月,国家文物局将红山文化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已列入的红山文化遗址共有三处,分别为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辽宁省朝阳市的牛河梁遗址。其中,红山后遗址是红山文化的命名地,1935年由日本人进行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被全部运至日本,现藏于日本京都大学。魏家窝铺遗址属于红山文化中期大型聚落,2009—2011年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进行考古发掘,从出土文物的特征看,更多地反映出红山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原地区史前文化的强烈影响。牛河梁遗址规模宏大,包含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等祭祀和埋葬遗存,1983—2003年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出土玉龙、凤、人等成组玉器及大型泥塑和陶塑人体残件,是红山文化晚期规模最大的埋葬和祭祀中心。 从年代关系看,红山后遗址和魏家窝铺遗址的年代属于红山文化中期,距今6000—5500年;牛河梁遗址的年代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而敖汉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是目前所发掘的唯一一处红山文化晚期聚落,与牛河梁遗址的年代大体相当。更为重要的是,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出土的红山文化整身陶人的面部特征,与牛河梁女神庙内出土的女神头像有密切的联系,在出土陶器特征方面有较强的共性。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与牛河梁遗址之间的内在联系,相比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更为突出,也更加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 2014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原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郭旃到敖汉旗考察红山文化遗址,看到兴隆沟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整身陶人后,建议将兴隆沟遗址列入红山文化“申遗”名单中。考虑到敖汉旗境内分布有530多处红山文化遗址,是红山文化发展和红山文明形成的核心区域,因此将敖汉兴隆沟遗址列入红山文化“申遗”名单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 敖汉地区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积极推进敖汉旗博物馆事业发展,可为充分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成果作出积极贡献。 2011年11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批准,敖汉旗博物馆更名为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确立了敖汉史前文化成果在自治区的重要地位。2013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敖汉旗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敖汉史前考古研究基地,为进一步加强敖汉史前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2015年1月,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批准,内蒙古红山文化博物院落户敖汉旗,成功举办了“五千年文明见证——探秘遥远的红山古国”文物专题展览,为敖汉旗红山文化遗址的发掘、研究、保护和宣传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蒙古国、英国、德国、法国、保加利亚、以色列、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学者和公众来敖汉旗参观博物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精美的文物给国内外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来,敖汉旗民营博物馆的建设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内蒙古龙源博物馆、新州博物馆、敖汉民俗博物馆相继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敖汉旱作农业展览馆正在建设之中,敖汉旗的博物馆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敖汉史前文化研究,推进敖汉旗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充分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成果,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