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16日,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天水师范学院联合主办,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暨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历史高层论坛”在甘肃省天水市召开,近50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代表以跨文化为视域,将中外交通史研究置于欧亚内陆、东南亚地区以及海上往来的空间中,涉及西北丝路、西南丝路、草原丝路和海上丝路等议题,既有宏观的理论思考,也有具体的微观研究。 文化交流由来已久 丝绸之路历史是会议的核心议题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通过分析秦人在“西”与“雍”两地之间养马、西畤与雍畤的祭祀通火权,认为秦代以前“西”与“雍”之间即存在早期交通联系;西汉时期,“西”与“雍”在王朝礼祀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依然受到特别重视;“西—雍”交通线是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段渝教授分析了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大量白色赤贝和成都平原出土的众多象牙,证实《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的“蜀身毒道”早在商代即已存在;早在商周之际,“五尺道”即已开凿,后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承载着贸易、民族迁徙、文化交流等功能,成为中印缅古代文明交往、丝绸西传和文化传播的走廊。 早在张骞“凿空”之前,亚欧大陆就已出现中西文化交流。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雍际春勾勒了新疆天山北麓哈密、吐鲁番、巴里坤、阿勒泰、伊犁等地距今四千纪至三千纪下半叶众多青铜文化遗存及其文化族属,认为文化交流在天山中部地区形成中心,并向四周扩散,是丝绸之路北道中段线路的重要基础;秦汉前后,大月氏、乌孙自河西走廊西迁伊犁地区以及匈奴进入新疆东部,成为两汉及以后北疆交通建设的先声。关于张骞之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界先后提出“玉石之路”、“陶器之路”、“青铜之路”、“麝香之路”、“小麦之路”等概念。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并成认为,应当将上述概念统一命名为“前丝绸之路”。此外,他还就穆天子西游所经昆仑、会见西王母等历史地理问题,提出昆仑不在新疆,而在甘肃省东部泾川县附近的观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