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观点 >

江南治所城市:被遗忘的多数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黄敬斌 参加讨论

    中国城市史的研究中存在一种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有关历代都城及若干经济文化名城(如苏州、扬州、近代以来的上海等)的研究积累丰厚;另一方面,明清时代新兴的许多著名市镇(如“天下四大镇”,“江西四大镇”,江南的盛泽、南浔等“专业市镇”等)半个世纪以来也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然而,构成历史城市群体多数的一般治所城市(中低级行政机构的驻地),在研究史上可谓乏善可陈,甚至可以说是被遗忘了。
    缘由
    对这一研究“冷热度”的差异,前人评述已多。有学者就江南城市史的研究提出解释称:“苏州、杭州、上海这样的城市更有特色,资料更加丰富,研究起来相对比较容易。而与中心城市相比,次中心城市也许不那么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研究起来既缺乏资料,需要从头做起,也可能缺乏研究价值,花了功夫也不一定有什么成果或者成果有限。”这短短的几句话实际上揭示了问题的核心:在传统观念里,苏州等“中心城市”是“特殊”的、“有代表性”、“有特色”的,因此具有研究价值。那么相反,这些中心城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大概就只是“普通”的、“无代表性”和“无特色”的,因此而“缺乏研究价值”了。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特殊”与“普通”,“有代表性”和“无代表性”两对形容词就词义而言有着微妙的差别,前者暗示着“特殊”者不同于“普通”者,值得大力宣扬;后者则只是强调“有代表性”者在某些方面可以“代表全部”,举一可以反三,不必对“无代表性”者多费口舌。那么,问题就在于,我们根据什么来判定哪些城市是“特殊”的,而其余城市则是“普通”的?又根据什么来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而把其他“无代表性”者覆盖掉呢?如果这些选择并非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这要求对所有(至少多数)城市作出分析和比较,那么必然是基于某些预设结论或典范观点,它使得我们不加分析地否定了多数城市的“研究价值”。
    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史而言,无论是在文化史还是在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路径下,研究成果背后具有共同的信念基础,即中国古代的城市是、而且只是、至少首要地是政治性的,因此无论是空间形态还是社会职能,国家权力的影响始终是第一位的、决定性的。这种信念在城市史研究中具有广泛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为数众多的“普通”城市在研究中被忽略的情况。
    相对于都城、名城和名镇,“普通”城市的历史资料相对缺乏,但归根到底,对这些城市的研究并不是在客观上缺乏可能性,倒更可能是人们在主观上认为:对于中国城市的历史特点,我们已经掌握了,有结论了,所需要做的只是阐述其中的“典型代表”,或者关注那些突破传统模式的新变化而已。然而,在缺乏实证研究基础的前提下,对于中国城市群体中任一个体的“代表性”或“特殊性”的论述,都只能认作臆断,有关中国城市群体特征的典范观念,必须通过群体性研究而非个案举证的方法,才能予以证实或证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