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整理书籍,翻出一张44 年前的照片,那是1972 年5 月的一天,七岁的我和小伙伴苏慧萍在陕西省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西安碑林博物馆里的合影,当时我们作为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解后,来自北京的观众非常高兴,执意要为我们拍照。他们说,真没想到在西安听小朋友讲解,愿意回京后推广这种做法。于是,有了这张我们在碑林第三展厅前的合影照片。 四十年前的讲解:娓娓道来,如数家珍43 年过去了,看着照片,当年的情景仍记忆犹新。1972 年,我读小学二年级,那时学生的课很少,课余时间自由支配,我们因为住在博物馆里,所以常常在这里玩耍。博物馆的前半部分是西安孔庙旧址,后半部分是闻名遐迩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是国内收藏古代碑刻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历史最久的一处碑林。北宋以来,经历代前贤整修保护,不断收集藏石,最终造就了这一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碑林的春天满眼绿色,夏季百花盛开,秋天果树飘香,冬季银装素裹。气候分明的四季里时时上演着诗情画意,规整的碑石间处处记录着经典故事。 1983 年之前,陕西省博物馆、陕西省文管会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三个单位的职工都住在碑林的家属院里。每天上学都路过石台孝经,穿过长长的碑廊,走过棂星门、戟门、泮池。每天傍晚,碑林广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碑林博物馆古木参天,碑亭林立,石桥蜿蜒,松柏长青,如同人间仙境;院落里建筑雄伟,廊道幽深,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美不胜收。我经常看到父亲和同事认真、热情地为观众讲解文物,温文尔雅,神闲气定,从不厌烦。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懂事起就热爱博物馆,更喜欢博物馆讲解。 当我上小学后,就开始学习讲解,背诵讲解词,在各种场合反复练习,能简单解说大夏石马、昭陵六骏等单个文物,还多次在学校为同学们讲解。 当时,碑林的讲解员多是来自北京的知青,他们普通话标准,穿着时尚,还不时有从京城捎来的零食和漂亮的小饰品,这些都让小孩们非常羡慕。我们经常跟在讲解员身后,模仿他们的神态、语气和表情练习讲解。私下里,小伙伴之间互相比赛,看谁记得准、背得快、讲得好。在这种环境下,我很快就学会讲解石台孝经、唐三彩和青铜器、唐墓壁画等文物。为此,我很得意,总愿意在人前显示自己的才艺。每当我想在弟弟妹妹面前卖弄时,他们都会毫不客气地说,已经听过一百遍了……于是,我便利用学会的几段讲词,适时为观众讲解。那段时间,我还在学校的课间休息时和劳动课上进行模拟现场的文物讲解,那些带有传奇故事的解说引起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他们说,再给我们讲点新鲜的,让我们多了解博物馆。这些鼓励的话语激发了我的讲解热情。回到家里,我更加刻苦地演练,不断背诵新讲词。在碑林,我常听满头银发的何正璜先生解说文物,她的丰厚底蕴和声情并茂使我更加喜欢讲解。我上初中时,在一个闷热的夏季午后,我照例去碑林看书乘凉。走进第二展室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围拢在一起,我也跑过去看,原来是何正璜先生正给观众讲解,只见她满头大汗,一边指着碑石讲解,一边用手绢擦汗。送走这批观众后,我问何老师:“现在是午休时间,您为什么还讲得如此仔细?”她说:“每一批观众都是第一次来参观碑林,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听到最好的讲解。”我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每一个讲解员都是文化使者,可不能因为自己偷懒而让观众失望啊!” 1984 年,我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读书,上学期间,碑林是我和同学们经常参观实习的地方。在碑林博物馆,我们为观众讲解、咨询、宣传《文物保护法》。更多时候,我们在石椁墓志旁讨论,在佛像雕塑前赏析,在碑亭古建中素描。漫步碑石之间,似乎风吹过来的都是历史。 1988 年,我到秦俑博物馆工作,还经常陪博物馆同行和亲友参观碑林,如同儿时一样热情为参观者讲解,感受讲解工作的魅力。刚到秦俑博物馆时,馆里条件较差,夏天闷热蚊虫多,宿舍里时常停电停水;秋季阴雨连绵,朝北的房子见不着阳光,被褥总有霉味;雪花飘舞的冬季,室内寒气逼人,让人彻夜难眠。建馆初期到馆的前辈们毫不在乎简陋的环境和清贫的生活,依然干劲十足地投入工作。尤其是从事讲解接待的同事们,每天热情洋溢地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 十年前的讲解:绘声绘色,因人施讲2007 年10 月,在碑林920 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我们二十多个童年伙伴相聚在碑林广场,三十年前关于碑林的一切细枝末节竟然都储存在我们的脑海中,大家一见面,那些陈年旧事全都翻腾出来。回忆往昔,感慨万千:那时生活条件艰苦,我们在父辈身边耳濡目染,学会了立足实际,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明白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这些经验使我们受用一生。当年的顽童如今已成为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喜欢临摹碑刻的已成为书法家,常骑石龟的成为了雕塑家,那些翻墙上房的孩子已在多个国家帮助维修古建筑,常常钻进佛像里吓唬观众的孩子如今是文物保护专家,还有画家、摄影师、翻译家、鉴定家、壁画临摹师、微雕艺术家等。总之,因幼时的熏陶和对文化遗产的挚爱,我们多从事与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工作。 我从小生活在博物馆,对博物馆有种特殊的情感。我喜欢博物馆的宁静与高贵,置身博物馆,千百年来活生生的历史,在眼前也在身旁。人们印象中的博物馆是一个居高临下的说教者,高高在上,令人生畏。其展陈理念往往是从办展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调专业概念,重在表现博物馆的高大上。我以为,现代博物馆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情感需求,注重研究观众心理和意愿,现代博物馆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交谈者,与观者相互诉说,互为听众。博物馆应该是学校,给人传递知识;应该是老师,给人授业解惑;应该是朋友,给人信心力量;应该是蜡烛,给人光明希望。 北京大学宋向光先生认为,一个讲解员如果热爱博物馆,喜欢这个职业,会通过这个讲解员的声音、语言、目光、表情、手势、体态、着装等方面表现出来。我们也观察到,如果一个讲解员积极坦诚地欢迎观众,并且全身心地投入讲解,那么他就会得到观众的接纳和喜爱,如果将讲解视为例行公事而应付差事,那么这个讲解员的内心情感都可透过他的目光、表情、语调、体态等方面显露出来,并被观众感受到,从而影响到观众的心情和参观体验。我常到宣教部听马青云、王云等老师为观众解说,感受她们对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挚爱。我也去半坡博物馆,听赵文艺老师讲解他钟爱的文物。在他的讲述中,沉寂的遗址、冰冷的文物鲜活起来。那时,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依然每天到博物馆慷慨激昂地讲半坡。赵老师爱半坡、更爱讲半坡,宣教工作对于赵老师来说早已不是工作,而是他的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讲解员在讲解活动中起着核心主导作用。讲解员的讲解使展品与展览主题、观众与展品及展览主题、观众与讲解员、观众之间有了联系。在每次讲解前,都应做好准备。每一次讲解都会面对新的观众、新的需求,因此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新的创造,每一个观众也许一辈子只来一次博物馆,他对这个博物馆的印象只能从与他接触的讲解员的工作中得到。因此,讲解工作需要讲解员全身心的投入。讲解员必须在讲解时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以最佳状态投入工作。一个优秀的讲解员的讲解,可以提升观众的参观兴趣和对这个博物馆的好感。一个优秀的讲解员的讲解,还表现在讲解员与观众积极的交流互动中,讲解员的吸引力、观众组织能力和具体的交流方式等影响着观众的参观品质。讲解员的吸引力取决于讲解员的自身条件,包括他的相貌、仪容、风度、气质、音色、语调、讲解风格、对讲解词内涵的把握、对展品的理解、对观众需求的理解、与观众的沟通等。从互动交流中,讲解员可以了解观众的特点、兴趣和要求,随时把握观众的兴奋点,使观众自觉参与到讲解活动中。讲解中的交流方式包括讲解员与观众之间的答疑对话、表情反应、目光接触、赞叹掌声等。 讲解员的因人施讲,就是按照参观顺序将展览内容、展览主题以观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达给观众。为此,讲解员首先要深刻理解展览内容和讲解目的,善于观察、发现和确认观众的素质、兴趣、需求和学习能力,适时变换讲解方法,取得双方都满意的讲解效果。 博物馆教育是近年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这反映了人们对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视,也反映了当代博物馆教育工作的特点日益突出。国家文物局制定、颁布的《文物事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1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大力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支既懂文博业务,又有管理知识的复合型管理骨干队伍。培养一支既懂文博专业知识,又懂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文物保护科技和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一支既懂文博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管理、研究、宣传队伍。”新的时代,新的要求,做一个优秀的讲解员需要学习新知识,才能提高技能,不负时代重任。(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