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文物修复导师考核 现在开始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光明日报》(2016年01月 吕晓芳 参加讨论

    文物修复导师考核,现在开始
     
    徒弟在师傅指导下进行整形
    年末岁尾,一场文物修复技术岗位“师承制”阶段考核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考核通过师徒分组陈述和考核组现场提问的方式,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立“师承制”以来的人才培养进行汇报评估。
    说到国家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岗位“师承制”,时间要拨回到三年前,不,也许更早。
    文物修复领域高精尖修复人员的稀缺已是众所周知,国家博物馆也不例外,青黄不接好些年。近年来,一批新生力量先后进入了国家博物馆文物修复岗位。这些年轻人大多经过文物保护、历史、考古、化学、物理、艺术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系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文物修复行业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需要,其不足在于实践体验和经验的缺乏。
    一直以来,文物修复技艺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师徒相承模式。不仅仅在民间,博物馆内老一辈修复人员也大多是由师傅“手把手”带出来的。近三十年来,似乎受到在职培训和高校教育的冲击,“拜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对于文物修复这一实践性超强的技艺来说,不动不摸不知精髓,更何况其中还蕴藏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巧妙。以“手口相传、言传身教、因人施教”为特点的传统师承方式所具有的优势,远非科班教育和短期培训可以比拟。鉴于此,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首先在器物修复岗位进行了尝试。
    2013年年初,器物修复室的领头人赵家英老师收两位刚入馆的年轻人为徒,简单的敬茶仪式后,师徒三人走上了“你补配来我示范,你整形来我指导”的手艺传承之路。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师徒之间不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两位年轻人在业务方面的精进更是令人赞叹。
    为避免“以人为本靠自觉”的师徒传承模式遭遇“当懒惰的徒弟遇上温柔的师傅”的尴尬,《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师承制”工作管理办法》出台。管理办法对培养目标、师徒人员遴选、培养周期、考核办法、奖励制度等作了明确规定,师徒在签订协议前须根据具体岗位需求,提交包括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内的详细培养计划,并且在三年的培养周期中,需要定期接受年中、年度、出师等一系列考核,以保证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
    经过审慎统筹规划,2014年7月,国家博物馆第二批文物修复技术岗位“师承制”正式启动。文献复制(仿旧装潢)、文献复制(字迹临摹)、文献复制(印刷)、书画装裱与修复和金石传拓五个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人分别与相应领域的专家建立师徒关系,踏上了学艺路。
    一年半后,考核时间到。接受考核的共有六位师傅,十名徒弟,涉及六个不同的修复复制技术岗位,其中器物修复岗位的两位年轻人拜师满三年,接受的是出师考核,其他则为中期阶段考核。
    在长达七个小时的汇报、提问与答辩过程中,师徒们与考核组就前一阶段的培养成效、下一阶段的培养侧重以及相关计划调整进行了沟通和确认。最后经考核组成员一致同意,所有师徒顺利通过考核。
    笔者感言:
    在文物修复这样一个注重实践又追求极致的特殊行业,恢复“师承制”,使之“传承有道”,实在是一件有着长远意义的事。比之更有意义的是能够真正地学有所得、传承有果,汇报也好,考核也罢,无外乎是一种督促和管理手段。而真正的成果,不在今朝,十年二十年见分晓。
    (作者单位: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