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五点想法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报 李娟 参加讨论

    博物馆是民众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最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感知古代文明最直观的文化机构,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社会和公众的桥梁,是博物馆展现自身研究成果、服务理念最好的平台和窗口,是开展社会教育和公众服务,实现社会功能的主要手段,也是博物馆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载体。笔者就新时期、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发展理念和思路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开拓思路,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关于博物馆陈列展览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互补走向科学性与艺术性、趣味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的道路,博物馆陈列展览由以前只是纯粹的“物”的摆放逐渐变为“物”与辅助展品、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并走向“人与物”的相互结合的科学展示手段。全国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平均每年举办2万多个陈列展览,向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随着观众对博物馆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对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而言,需要我们从规章制度、展示内容主题、展示方式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在政策制度方面,顺应政府简政放权的大趋势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大形势,以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博物馆的陈列展示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在主题内容方面,结合自身实际,举办一些与观众日常学习、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或者民众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相关的陈列展览,配合国家大局,举办一些提升、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陈列展览,建立区域性的博物馆联盟,整合文物资源,策划一些立意有特色、主题有新意、文物有特点、展示有内涵的陈列展览。在方式手段方面,加强数字化展示手段,通过三维数字扫描、微信、微博、APP等方式对文物及陈列展览进行展示,使观众足不出户便可参观博物馆的陈列展览,适当引进新技术、新理念,举办一些观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可部分触摸的微型展览;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大遗址的陈列展览,可不局限于馆舍建筑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物联网、RFID、GPS、GIS技术等)点、线、面式地展示遗址的文化内涵。
    二、均等服务,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了全面部署。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应该尽可能使自身服务辐射得更广范围,惠及更多人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分类主导,在同等化对待、均等化服务方面协调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一是公平对待各行业、各类别的博物馆,引导省级博物馆和市、县级博物馆错位发展,综合类博物馆和专题类博物馆特色发展,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共同发展。不分博物馆性质、地位,只要能办出弘扬社会正能量,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展览,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都应该给予支持和肯定;二是向基层倾斜,为城镇居民和农村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公众文化服务。省、市、县级综合性博物馆可以建立分馆或者博物馆服务站点,在乡镇、农村利用闲置的房舍制作简单的陈列展览免费对外开放,基层文管所尤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管所应制作陈列展览免费对外开放,说明该保护单位的历史沿革、历年来的保护成果及相关资料信息,使遗址“活”起来,让群众了解当地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或者利用博物馆流动车等形式制作主题鲜明、内容简洁的图片展览,开展展览下乡活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三、留住乡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青山绿水,还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绿色环保理念。就博物馆而言,需要我们在陈列展览制作以及生态博物馆和传统古村落等的陈列展示工作中坚持绿色发展。一是建筑馆舍的建造和陈列展览的原材料、设施、灯光等使用的绿色低碳环保,办出节能、时尚、简约、有内涵的陈列展览;同时,在制作陈列展览时坚持节约原则,尽可能以文物说话,适量使用声、光、电展示手段和大场景制作;二是在生态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传统古村落的陈列展示中尽可能与周边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保留原汁原味的生活、艺术、文化气息,达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效果;三是推动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配合宣传举办与之相关的陈列展览,发挥博物馆文化窗口的作用。
    四、交流互鉴,开放发展。“文明因交流而丰富,文明因互鉴而多彩”。以陕西省为例,自1965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原陕西省博物馆)碑刻拓片在日本展出后,50年来,陕西省共举办以兵马俑、汉唐精品文物等为代表的文物对外交流展览210多个,先后到达过4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观众累计达到了5700万人次之多。曾有英国、美国、丹麦、日本、澳大利亚、瑞典等多国的元首、政府首脑和要员出席展览开幕式或参观展览。陕西文物出境展览成为有效宣传陕西的“名片”和建设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窗口。可以说,在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和璀璨文明,推动与各国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方面,“文物外交”功不可没。
    正所谓一个好的文物外展能够起到外交家无法起到的作用。文物事业的开放发展,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发挥文物交流在国际、省际间交流互动、合作共建的重要作用, 为“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外交大局做贡献。一是强化品牌意识,利用自身特色,做出展览品牌,让展览“请进来,走出去”,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不同国度,不同区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相互间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共鸣,努力形成共赢互利合作格局;二是以开放的理念与其他行业、部门加强合作,利用电子、信息、科技、测绘、军工等行业的先进技术和前沿成果应用于陈列展览和社会服务,使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不仅仅展出文物,更展现文物与科技、工业等的有机融合与发展,达到博物馆引领社会时尚的目的。
    五、共同保护,共享发展。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当地城乡建设相结合、与当地环境改善相结合,应突出人民群众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民众享受到文物保护、公众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等带来的实惠,实现“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这就需要我们在陈列展览的辐射范围精品文物的数字化共享、文化扶贫等方面,加强乡镇尤其是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扶持和文化供给,确保人人公平享有文化的权利。一是加强博物馆友善平权的建设,举办专门针对少年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老年人、妇女、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小型展览,将展览以各种方式办到特殊人群可以看到的地方;二是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的设计制作中体现人人参与的权利,吸收社会民众代表和博物馆爱好者的意见,办出大多数人喜欢的展览,把展览办在民众心坎上;三是加强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建设,利用三维数字扫描、3D展示等手段,实现文物信息资料的共享,进一步发展文物创意产业;四是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文化支持,对以上地区的博物馆建设和陈列展览工作给予倾斜性支持,让陈列展览下基层,进乡村,为当地群众提供基本的公众服务,充分发挥陈列展览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确保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参与文化活动、享受文化福利的机会。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载体之一,不仅仅是展示历史文明的文化窗口,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方面更发挥着作用重大。因此,博物馆在制作陈列展览对外开放时,应该以五个发展的理念来指导自身工作,以更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加强馆藏文物的研究保护展示利用,举办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观赏性、教育性与趣味性的陈列展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博物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