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在敦煌的日子里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文物信息网 胡继高 参加讨论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中西交通的咽喉要地,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敦煌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便是举世瞩目的莫高窟。它不仅是旷世无比的文物殿堂,而且是一千六百多年来中国古代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佛教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和“世界艺术宝库”。我自小酷爱绘画,家母曾对我说,那里有许多精美绝伦的壁画, 大画家张大千、常书鸿等都被吸引到那里去临摹研究。母亲的话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便对敦煌非常地向往。1962年,我随文化部敦煌考察团到敦煌考察时,才得以亲睹其胜状。
    1962年7月我从波兰留学回国。一回北京,便被集中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当时称北京俄语学院)参加政治学习,同时让我们各自把自己在国外的毕业论文翻译成中文,上交归档。当我的论文翻译告罄时,接到通知,叫我暂时不回原单位报到,准备随文化部组织的“敦煌考察团”赴敦煌考察。敦煌是我早已心仪的地方,现在能有机会随团前往,内心十分激动。
    几乎在接到去敦煌通知的同时,又接到我父亲的来信,告诉我母亲去世的消息。噩耗传来,如五雷击顶。我回到宿舍,倒在床上,蒙上被子,号啕痛哭。心想,虽不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但能否请假回去一趟,到她老人家的墓前祭奠一番。于是,我跑到学校办公室借了电话,向文物局办公室请假回乡奔丧。接电话的是时任文物局办公室主任王毅同志,他说,这次考察团规格很高,人员与行程已经确定,原则上不能变动。
    这时,我想起了母亲的教诲,她生前曾多次对我讲过“无论何事,当以国事为重,国事大于一切。”我现在听从国家安排,随团前往敦煌,正是国之大事。于是,我给父亲回复了电报,说明情况,强忍悲痛,决然随考察团前往敦煌。
    1962年9月,我随文化部敦煌工作考察团前往敦煌。考察团由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带队。考察团成员中有雕塑家刘开渠,美术评论家王朝闻,北京大学教授阎文儒、宿白等,都是我仰慕已久的专家学者。
    几天后,考察团一行乘车来到敦煌,又从敦煌来到莫高窟。一下车,我便被莫高窟宏伟磅礴的气势惊呆,绵延近两千米的山崖上,高低数排,不规则地凿成数百个大小不等的洞窟。一个个幽深的洞窟,与一望无际的黄砂砾海形成鲜明对比,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异常神秘。出发前,领导交待过,我的任务是壁画保护。我急于想了解壁画的现状,无暇欣赏蓝天白云下的沙漠风景,便在向导的指引下,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崖洞。
    十多天的时间里,我们接连查看了数十座洞窟,那些宝贵的古代壁画,虽然依然精美,但经过了千年岁月,损坏非常严重。除了风吹、日晒、雨淋、地震等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造成的盗剥、烟熏、重层、刻画、油渍、磨损、穿洞等破坏。由于这些原因,壁画有的大面积脱落,有的粉层起甲,有的地仗酥碱,有的褪色变色、发霉、虫蛀,有些已给壁画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给保护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接下来,我们对壁画的主要病害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大面积脱落、起甲、酥碱、烟熏、发霉、变色等六种现象十分严重,而其中又以起甲最为普遍,占残损壁画面积的29%,是自然原因造成损坏中最为严重的病害。听莫高窟的李承仙同志说,有时有人进洞,人带来的风就能引起壁画上起甲的粉尘哗哗脱落。每过一段时间,就能扫出很多粉尘。于是,我决定从根治起甲这个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着手,实施对敦煌壁画的保护。
    在考察团工作汇报会上,各位专家学者都对自己的工作做了汇报,谈了各自的看法。因为我当时年轻,不敢贸然讲话,便一直聆听专家们的发言。他们的发言很有见地,当有人提出,对被英国人用胶布剥盗的那面残画是否进行复原时,徐平羽副部长当场果断指出,这是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是掠夺我国宝藏的历史罪证,不能修补,保持原状。
    专家学者发言结束后,徐平羽副部长指定要我谈谈有关壁画保护的意见。于是,我据实汇报了这些天调查的情况,分析了壁画损坏的原因,以及我对壁画保护的基本意见。如主要有哪些病害,哪些病害最严重、面积最大、最亟需解决等。
    徐平羽平易近人 ,没有一点部长架子。一次,他问我是哪里人。我告诉他是江苏宝应人。他说:“我们是老乡。”原来他是江苏高邮人,本不姓徐,因解放前在上海搞地下工作,改姓徐。“文革”后,我曾到徐副部长的原住处去拜访过他,那时我师从李苦禅先生学画,我画了一幅《雄鹰图》送给他,他非常高兴。但他指着鹰嘴对我说,鹰喙应是光滑的,因为这是它经常使用的利器。从此,我便一改苦禅师的画法。画鹰时,把鹰嘴部分画得光滑。
    在进行壁画情况调查时,敦煌的同志带着我,去看了捷克专家格拉尔修复的474窟内的那两小块壁画,每块面积约有16开纸那么大小。 修复效果很差,不到两三年的时间,修复的地方又重新起甲,上面满是黄褐色液痕,是注射后流淌到壁画上的粘合剂,画面上还满是粗糙的纱布纹,壁画没被修好,反而被破坏了。
    敦煌壁画可以说是北周、北魏及唐、宋、元、明等各个时代壁画的集大成。在欧洲,从史前文化到十七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无论是古埃及的墓室壁画还是罗马浮雕壁画艺术,与敦煌壁画一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和创作者的艺术思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不同的情感取向,决定了每幅壁画各自的时代风格和内涵。同样,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域条件,形成了各自的工艺特征和技艺流派。不管其工艺特征如何,在经过细致地剖析后,总能找出创作工艺中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如何保护壁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壁画一般分为干壁画与湿壁画。我在波兰留学期间,曾留意过欧洲壁画制作的过程。欧洲中世纪大多流行的是湿壁画或半湿壁画。多在地仗潮湿时,用石灰水(氢氧化钙)等调颜料粉作画,而且是涂一小块地仗,画一块,还必须在当天将其画完。欧洲湿壁画的地仗是由相当厚度的石灰膏制成,有的还在石灰膏内掺入碎的湿陶片,用以保持地仗较长时间的湿度。这些地仗都附着在砖石类等坚实的墙体上。经过一段时间,壁画表面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形成了一层较薄而结实的碳酸钙保护层。如果这些壁画保护层被损坏,他们就向损坏的壁画上喷洒石灰水,以期壁画表面的碳酸钙保护层再度形成。而中国的壁画大多是干壁画,即先把地仗做好,再涮白粉层,然后用加有粘合剂的颜料,在地仗白粉层上,或直接在地仗上作画。东方壁画和西方壁画,无论在粘合剂的品种,地仗的成分,还是颜料的取材、制作及使用方法上,都大相径庭。格拉尔不了解中国干壁画的特性,生搬硬套,用欧洲修复湿壁画的传统老材料乳酪胶来修复东方的干壁画,怎么能不失败呢?
    我根据干壁画的特性,采取了对症施治,对莫高窟壁画进行抢救性保护。我用从国外带回来的一些材料,在考察团考察期间,便当场做了一块面积很小(约10cm×10cm)的试验。试验做出后,效果颇好,无旋光,没起甲,没变色。考察团的专家都去看了,都说不错。
    后来,常书鸿所长在会上提出,希望我能前来莫高窟,帮助做壁画修复保护工作。徐平羽副部长当场决定:让我先回去探亲,探亲假结束后,让我直接来莫高窟,研究壁画保护。后来,他在文物局作报告时曾给我鼓励:“这里有一个青年专家胡继高,在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修复工作做得很出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