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山东沿海——辽东半岛——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列岛这一海上交通线,有学者称之为“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或“东海丝绸之路”(朱亚非:《论早期北方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连通黄渤海沿岸地区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是黄渤海沿岸地区通过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形成的,其萌芽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历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形成期,至秦汉时期已成为常态化的海路交通。而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则约始于齐国丝织业繁荣发达的东周时期,形成于汉魏之际。 一、新石器时代的萌芽期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辽东半岛南端和胶东半岛之间的交流活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十分频繁。约在距今6500年前的小珠山二期文化时期,辽东半岛南端和胶东半岛就出现了砺石、石球、带沟槽滑石网坠等,这些石器无论是用料还是形制都很相似。从这一文化现象可以看出,该时期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应该有了一定的接触。至小珠山三期文化时期,辽东半岛地区的陶器整体仍保持着自己独立的风格,但出现了一些明显带有胶东风格的器物,如觚形器、鬶、盆形鼎、蘑菇状把手等,还有与紫荆山遗址下层风格相似的彩陶片。有学者认为辽东半岛地区出土的山东系陶器并非是仿造的结果,可能是陶器本身的流动所造成的。 及至小珠山五期文化时期,辽东半岛南端的陶器开始带有强烈的龙山文化色彩,由此学界一度将此时的辽东半岛文化划归到山东龙山文化中去。这一时期辽东半岛出现了颇具规模的墓葬形式——积石冢,如旅顺四平山、大连鞍子山、金州王山头等。这些积石冢中出土有大量精美的龙山文化常见的黑陶、蛋壳陶和一定数量的玉器。积石冢内所出的玉器和山东地区所出的玉器质地、颜色极为相似,两地的玉料来源可能一致,说明该时期两地的交流已经非常密切和深入。另外,在庙岛群岛周围海域还发现有重十余斤的石锚,可以停泊两三吨的船只。在北隍城岛西北约10公里海域打捞过一只陶鬶,年代介于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之间,从水底陶器聚集的情况看可能是由于翻船的结果。这一时期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的交流空前密切,给辽东半岛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化。 稻作农业的半月形传播也表明了海上传播路径的存在。研究表明我国的稻作农业发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山东地区已发现了丰富的稻作农业遗存,龙山文化时期更为丰富和发达。最新的研究表明,胶东半岛地区的稻作农业最早出现于龙山文化早期,而辽东半岛南端的稻作农业遗存也出现于龙山文化早期,这表明两地稻作农业的发展几乎没有时间差。无疑,稻作农业是经由海上从胶东半岛传至辽东半岛的,其后才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