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线、渲染、填色……一片片绚丽的色彩,在匠人的笔下翩翩飞舞,一笔绘就了千年。壁画,是人类伟大的创造之一。上溯秦汉、唐宋,下衍明清,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历经了兴起、繁华及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它才得到保护与发展。就宝鸡地区而言,现有壁画留存的老建筑 30余座,壁画面积约 320平方米,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这些散落于乡间,承载着艺术与文化价值的遗珍,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诸多壁画正与传统村落一起消失,所以对于它们的保护与研究,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 请留住宝鸡壁画的美 乡野藏瑰宝 存世量少价值大 有人曾说,壁画如一幅徐徐铺开、描绘中国璀璨历史的丹青长卷。正如他说的一样,壁画的历史久远,其风格、内容多样。从字面上看,壁画是绘在壁上的画。原始社会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就是最早的壁画。其实,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代表性文化图像符号。我国古代壁画依附于墓室、寺庙、石窟,而宝鸡地区的壁画多现于寺庙之中。 宝鸡壁画的历史上溯久远,1979年考古人员在扶风县杨家堡西周墓中,发现了绘制在墓室墙壁上的菱格纹图案,这是宝鸡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壁画雏形。 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关陇民间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李强教授,常年从事本地民间美术的研究。特别是从 2012年起,他开始关注西府民间壁画,并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 近年来,李强走访了 60余座宝鸡地区的民间寺庙。据调查显示,在我市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山区,因为古建筑曾经被转为它用或是地处偏远,少有人为的破坏,使得一些庙宇里的壁画得以保存。“我感觉对这些老建筑、老壁画的调查是在赶时间,早些去可能还能看到,晚了它们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对于正在消失的宝鸡壁画,李强满是痛心。 为了找寻这些散落于田野乡间的壁画遗存,李强利用查询普查资料及访问民间艺人的办法,对我市各县区进行了“地毯式”摸排。据他的调查显示,目前,宝鸡地区具有壁画留存的老建筑 30余座,壁画面积约 320平方米,保存情况并不乐观。 宝鸡地区保留下来的壁画年代在清末到民国之间,壁画绘制的内容题材与寺庙供奉信仰有紧密的联系,内容表现很丰富。李强认为,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文化、民俗价值,值得保护与研究。 传承脉络明 以形写神手法高 在我市众多的民间壁画中,位于陈仓区新街镇官村的寿峰寺壁画令李强印象深刻,“其艺术水平可以和山西永乐宫壁画媲美”! 寿峰寺,又称寿奉寺。据史料记载,寺庙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三十三年( 1694年)和乾隆四十年( 1775年)两次修葺。不同于一般的乡村寺庙,寿峰寺规模大,寺院格局完整,近代因为战乱匪患等人为的毁坏,虽已颓败,但仍有古迹留存。 可喜的是,寿峰寺的侧殿、中殿和后殿的内墙壁上,都保留有壁画,且相对完整清晰。李强说,寺内壁画的艺术风格是典型的“吴带当风”,属唐代“画圣”吴道子一脉。特别是中殿的壁画作品:十二诸天。虽然经历了百年的世事变化、风雨侵蚀,幸运地保存到今天,使人们能欣赏到百年前民间画工的绘画表现,体味传统壁画的艺术价值。 细观这幅壁画作品,不同于传统宗教故事等题材,它是一幅典型的宗教造像题材壁画,人物造像尺寸高大,画幅饱满,在宝鸡古代寺观壁画中还未多见,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李强解释,不同于永乐宫等山西寺观壁画中人物服饰多为静态下垂的线条,诸天礼佛图细节部位的处理也极具动感,飘带、袍服边沿处理出风吹翻褶的效果。画面中大量线条呈现倾斜、波折、平行的程式化排序,在视觉上造成了“天衣飞扬、满壁生风”的动感,与“吴带当风”一脉相承。“十二诸天壁画的人物形象传神,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赞叹画工精湛的艺术手法,确为民间绘画中的精品。”李强竖起了大拇指,频频点赞。他认为,西府的民间画匠在创作壁画时,往往有“粉本”为依据,就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谱式图样,具有典型的师承脉络,现在人们看到的壁画作品都是历代画匠智慧的结晶,是走心的艺术! 地域特色强 匠心独具故事美 从岐山县凤鸣镇太慈村的五圣庙、扶风县杏林镇三官庙村的三官庙,到凤县红花铺镇红花铺村的天台寺……市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程告诉记者,宝鸡地区现存壁画的绘制年代多在清晚期至民国时期,其题材以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的故事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宝鸡的民间壁画有很强的地域特色。除过人们熟知的凤鸣岐山、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外,西府特有的民间艺术形象——玄女,也多出现在壁画上。 在陈仓区坪头镇新民村一座庙宇的内壁上,绘有玄女从出生到成仙的系列壁画。整组壁画围绕玄女出生、修道、成仙的主线,用云海、山头、树等自然景观划分小场景,绘出了一部系列成长记。记者留意到,每个小场景都有题记,多为“石佛寺降庙”“圣母过渭河”“修盖宝玉山”等小故事,讲述了玄女在凤翔修道成仙的故事。 据了解,凤翔地区关于玄女的庙宇众多,很多地名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凤翔“糜杆桥”的地名,就是因玄女在凤翔用糜杆搭桥过河而得名;宝玉山则是她修道的地方。据本地村民讲,村里人把这座庙叫“娘娘庙”,用来祈愿平安和送子。 这组壁画,人物表情、动作刻画细腻,以红、黄、蓝为主色。李强认为,这组壁画的绘制年代或为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在同一平面内讲述了玄女的不同故事,画法讲究,工笔重彩,墨色勾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玄女的形象,在金台区蟠龙镇晓光村玄女庙的壁画上也有表现。李强解释说,在宝鸡民间故事中,玄女下凡投身于四川绵阳的一户人家,为了修炼,从蜀翻过秦岭到达宝鸡凤县,蹚渭河,上蟠龙塬,过胡家村,到达灵山,向北走到达石佛寺,最后到达目的地宝玉山,并在宝玉山上成仙。玄女的故事在壁画中显现,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是宝鸡民间美术的宝贵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