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泰国共产主义运动 泰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活动,比前述所有国家都要晚,因而在特拉格编的《东南亚的马克思主义》中重点探讨了泰国为何没有出现共产主义运动。泰共活动的时间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背景是,泰国在越南战争期间成为美国的重要盟友,并为美军提供了大量空军基地,这推动泰共发起反政府武装斗争,美国则帮助泰国政府采取戡乱措施和行动。关于泰国共运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成果。 第一是对泰共历史的研究。如甲诺·翁达岸的博士论文《共产主义革命进程》、托马斯·A.马克斯的博士论文《制造革命》、卡西安·特扎皮拉的博士论文《全面修改马克思主义》、元拉·韦德尔著的《泰国极端分子与共产党》、加文·楚迪玛著的《泰国共产党的兴衰》、高桥胜幸等著的《冷战初期的亚洲和平运动》等。 《共产主义革命进程》从政治学维度系统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泰共革命斗争。泰共革命斗争的终极目标是夺取政权,把泰国变为共产党国家,泰国政府的目标则是阻止泰共革命目标的实现,泰共与泰国政府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的帮助下进行博弈。作者的研究涉及了泰共的组织结构、意识形态、革命战略和党际关系,并对泰国政府的平叛理论、平叛机构以及平叛措施进行了分析。《制造革命》同样从政治学维度研究了泰共的武装革命及其对泰国的影响。在书中,泰共认为泰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同泰国之间的矛盾,接受了毛泽东的思想及战略。但作者认为这并不符合泰国的实际。《全面修改马克思主义》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5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泰国传播过程中如何去适应泰国的社会文化等问题。 《泰国极端分子与共产党》和《泰国共产党的兴衰》研究的主题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泰国左翼学生与泰共的关系。前者采访了22人,对他们参加泰共的动机、同泰共的分歧以及政府赦免政策的影响等进行研究。后者以亲历者的视角研究了激进学生与泰共兴衰的关系,指责泰共机械地把中国的经验应用到泰国,实际上并未全面了解泰国社会及其变化,泰共的组织结构具有封建性,既保守又低效,无法吸引左翼学生。 第二,关于中国与泰共武装斗争之间的关系。如丹尼尔·D.洛卡莱斯著的《中国与泰国的“人民战争”(1949—1969)》、徐泽荣的《中国与泰国的共产党武装斗争》等。前者是研究中国与泰共武装斗争之间关系的开山之作。其观点为:中国支持泰共的武装斗争,既是防御又是进攻,目的是消除美国从印度支那给中国造成的威胁,同时在精神上反对莫斯科支持的和平过渡,宣传中国式的暴力革命和自力更生。后者同意上述观点,但强调中国支持暴力革命立场的变化以及中国外交走向温和的趋势。作者利用中国资料,以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军事对抗为背景,研究了中国对泰共武装斗争的物质援助和教条式干涉。他认为,中国外交由毛泽东的极端主义向邓小平的温和主义的转变,表现为中国停止支持泰共的武装斗争。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