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近代史 >

塑造一个民主的自我:托马斯•杰斐逊与美国民主的起源(5)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史学月刊》2014年2期 (美)彼得•S.奥 参加讨论

    
    五民主的前景
    现在看来,杰斐逊作为一个激进革命者的“证明文书”未免可疑,但他却从未怀疑过自己。教会和国家中旧体制统治的受益者不会很情愿地放弃其特权,而愚昧无知的普通民众“偶尔会……甘愿充当为他们自己打造枷锁的工具”,这是不足为奇的;贵族对支配权的渴求具有普遍性,因而是共和国的“天然之事”,这甚至也可能是实情(67)。不过,虽说革命精神有时可能会“蛰伏起来”,但自由的“人民”最终决不会忘记自己,因为它的存在有赖于对“我们政治信仰的信条”的忠诚。杰斐逊怀疑的是别人的诚意,而不是他自己的诚意。在更大的光明照耀大地之前,共和改革的方案也许会遭遇失败,伪贵族们也许会一时抓住权柄,就像他们在1790年代末上层联邦党人得势时所做的那样。但是,只要美利坚人珍视对“先哲们”和“英雄们”的记忆,那么自由的圣火就将继续燃烧。
    杰斐逊并未能免于绝望和抑郁的几度光顾,但他从不承认这些黑暗时刻是他自己的欠缺与弱点的表征(68)。杰斐逊把自己彻底地等同于共和革命,条件反射般地将所有偏离他对共和信条的理解的东西视为反革命。杰斐逊承认,他的主要对手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所有私人事务中是无私、诚实而可敬的”,同时他又把汉密尔顿描述成一个危险的反共和主义者,“受到了英国样板的蛊惑而误入歧途”(69)。1792年9月,杰斐逊要华盛顿总统相信,他与财政部长之间的对抗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受到了他自己的纯洁的共和原则的激发:汉密尔顿的“体系”与杰斐逊的有所不同,它是“出自于与自由作对的原则,旨在使他所在部门的势力凌驾于立法机构成员之上,从而瓦解和推翻共和制”(70)。“贵族式的”汉密尔顿,一个反动的天才人物,正是共和派杰斐逊的反面类型。他们在华盛顿第一届政府里发生了旷日持久的冲突,这使杰斐逊更加坚信自己是一个忠诚的共和派。
    杰斐逊的个人独立,无可避免地同美国独立的宣布和维护联系在一起。这位《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同其他签署者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公开放弃了对英王乔治三世的效忠,自视为造反派和叛徒,同时又将自己的身份融入他所协助构想出来的“人民”的身份之中。同英国的决裂导致了一个新国家的诞生,殖民地臣民也就把自己变成了新国家的自治的公民。这也是杰斐逊转变的时刻:一个革命的共和派变成了一个新人。
    注释:
    ①第二届大陆会议1776年7月4日通过的《独立宣言》,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Barbara B. Oberg and J. Jefferson Looney, eds., The Papers of Thomas Jefferson Digital Edition),夏洛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http://rotunda.upress.virginia.edu/founders/TSJN-01-01-02-0176-0006,[发布日期不详]2013-01-28。本文的大部分内容取自本人正与安妮特•戈登—里德(Annette Gordon-Reed)合写的《最受福佑的家长》(The Most Blessed of the Patriarchs)一书。另参见拙文“托马斯•杰斐逊与美国民主”(“Thomas Jefferson and American Democracy”),弗朗西斯•D.科利亚诺编:《杰斐逊研究手册》(Francis D. Cogliano, ed., A Companion to Thomas Jefferson), 马萨诸塞州莫尔登:威利—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12年版,第397~418页。我和戈登—里德在书中用了很大篇幅讨论杰斐逊旅法岁月对其民主思想发展的影响,不过本文并不涉及这个主题。
    ②美国“例外论”可以追溯到杰斐逊关于美国“人民”的说法[参见布赖恩•斯蒂尔:“发明‘非美’”(Brian Steele, “Inventing Un-America”),《美国研究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即将出版);又见彼得•S.奥努夫:“美国例外论与国家认同”(Peter S. Onuf,“American Exception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美国政治思想》(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2012年第1期,第77~100页]。
    ③布赖恩•斯蒂尔:《托马斯•杰斐逊与美利坚国家身份》(Brian Steele,Thomas Jefferson and American Nationhood),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3~90页。
    ④我的解释得益于杰伊•弗利格尔曼(Jay Fliegelman)的杰作《宣布独立:杰斐逊、自然的语言与表现的文化》[(Declaring Independence:Jefferson, Natural Language,and the Culture of Performance),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另参见本人现在看来有些过时的评论文章“学者眼中的杰斐逊”(“The Scholars' Jefferson”),《威廉玛丽季刊》(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第50期(1993年),第671~699页。
    ⑥“葛底斯堡演说(1863年11月19日的定稿)”[“Gettysburg Address(Final Text),Nov. 19,1863”],罗伊•P.巴斯勒编:《林肯选集》(Roy P. Basler, e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Abraham Lincoln),9卷本,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1953-1955年版。http://quod.lib.umich.edu/1/lincoln/。
    ⑥“杰斐逊1825年5月8日致亨利•李”(“TJ to Henry Lee, May 8,1825”),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Merrill D. Peterson, ed., Thomas Jefferson Writings),纽约:美国文库1984年版,第1501页。
    ⑦《独立宣言》,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⑧波林•梅尔:《美利坚圣经:〈独立宣言〉的形成》(Pauline Maier, American Scripture: Making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纽约1997年版。关于杰斐逊的自谦,可参见杰伊•弗利格尔曼:《宣布独立:杰斐逊、自然的语言与表现的文化》,第72~73页。
    ⑨“杰斐逊1826年6月24日致罗杰•韦特曼”(“TJ to Roger Weightman, June 24,1826”),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1517页。
    ⑩“杰斐逊1801年3月4日第一次就职演说”(“TJ, First Inaugural Address, March 4,1801”),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11)“杰斐逊1801年3月21日致约瑟夫•普里斯特利”(“TJ to Joseph Priestley, March 21,1801”),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12)“杰斐逊1821年9月24日致约翰•亚当斯”(“TJ to John Adams, Sept. 24,1821”),安德鲁•A.利普斯科姆、威廉•埃勒里•伯格编:《杰斐逊文集》(Andrew A. Lipscomb and William Ellery Bergh, eds., The Writings of Thomas Jefferson),20卷本,华盛顿1901-1904年版,第15卷,第336页。
    (13)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纽约:自由出版社1992年版。杰斐逊在总统任职后期写道:“一个国家的最大福佑莫过于始终默默地享有幸福,而不给历史留下值得一书的东西。这便是我对自己国家的最大愿望,在迄今为止的过去20年里,我们幸运地享有这种状况,而欧洲却经常处于火山爆发般的震荡之中。”[“杰斐逊1807年3月29日致迪奥达蒂伯爵先生”(“TJ to Monsieur Le Comte Diodati, March 29,1807”),安德鲁•A.利普斯科姆、威廉•埃勒里•伯格编:《杰斐逊文集》第11卷,第181~182页]
    (14)“宪法与联邦片论”[“Fragment on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Union,(c. January 1861)],罗伊•P.巴斯勒编:《林肯选集》。http://quod.lib.umich.edu/1/lincoln/。
    (15)罗纳德•L.哈岑比勒:《“我为我的乡国而忧”:托马斯•杰斐逊与弗吉尼亚乡绅》(Ronald L. Hatzenbuehler, “I Tremble for My Country”: Thomas Jefferson and the Virginia Gentry),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2006年版。
    (16)托马斯•杰斐逊:《自传》[TJ,Autobiography(1821)],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44页。
    (17)托马斯•杰斐逊:《弗吉尼亚札记》(TJ, Notes on the State of Virginia),威廉•佩登编,北卡罗来纳州查珀希尔1954年版。
    (18)“弗吉尼亚议会1781年12月12日决议”(“Virginia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of Dec. 12,1781”)。转引自1796年弗吉尼亚总统选举人竞选的相关文件[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19)关于《弗吉尼亚札记》的出版史,参见威廉•佩登编:《弗吉尼亚札记》,“导言”,第ⅹⅰ~ⅹⅹⅵ页;另见杜马•马隆:《杰斐逊和他的时代》(Dumas Malone,Jefferson and His Time),6卷本之第2卷《杰斐逊与人权》(Jefferson and the Rights of Man),波士顿1948-1981年版,第93~106页。
    (20)(21)(22)(23)(24)(25)(27)托马斯•杰斐逊:《弗吉尼亚札记》,第4,64,84~87,138,161,138,126、128页。
    (26)关于这一主题的详细讨论,参见杰里米•D.贝利:《托马斯•杰斐逊与行政权》(Jeremy D. Bailey,Thomas Jefferson and Executive Power),坎布里奇2007年版。
    (28)(29)(30)(32)(33)托马斯•杰斐逊:《弗吉尼亚札记》,第120、176、163、162、165页。
    (31)孟德斯鸠(查尔斯•塞孔达):《论法的精神》[Montesquieu(Charles Secondat),The Spirit of the Laws(1743)],安妮•科勒等翻译整理,剑桥1989年版。关于国民性的讨论,参见尼古拉斯•奥努夫、彼得•奥努夫:《国家、市场和战争:现代史与美国内战》(Nicholas Onuf and Peter Onuf, Nations, Markets, and War: Modern History and the American Civil War),夏洛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8页。
    (34)“杰斐逊1814年8月25日致爱德华•科尔斯”(“TJ to Edward Coles, Aug. 25,1814”),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1344页。
    (35)“杰斐逊1789年9月6日致詹姆斯•麦迪逊”(TJ to James Madison,Sept.6,1789),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关于这一著名信件的权威性研究,参见赫伯特•E.斯隆:《原则与利益:托马斯•杰斐逊与债务问题》(Herbert E. Sloan, Principle and Interest: Thomas Jefferson and the Problem of Debt),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6)关于革命时期弗吉尼亚乡绅阶层的生动描述,参见查尔斯•罗伊斯特:《迪斯默尔沼泽公司的辉煌历史:乔治•华盛顿时代的故事》(Charles Royster, The Fabulous History of the Dismal Swamp Company: A Story of George Washington’s Times),纽约:阿尔弗雷德•A.克诺夫出版社1999年版。
    (37)我此处的解释大量借鉴了R. S.泰勒•斯托默:“宪政理智、革命情感:1701-1776年英属弗吉尼亚形成与解体中的政治文化”(R. S. Taylor Stoermer, “Constitutional Sense, Revolutionary Sensibility: Political Cultures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British Virginia, 1707-1776”)(博士学位论文),弗吉尼亚大学2010年。
    (38)《独立宣言》,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39)参见赫伯特•E.斯隆:《原则与利益:托马斯•杰斐逊与债务问题》。
    (40)“杰斐逊1787年11月13日致威廉•斯蒂芬斯•史密斯”(“TJ to William Stephens Smith, Nov. 13,1787”),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41)“杰斐逊1793年1月3日致威廉•肖特”(“TJ to William Short,Jan. 3,1793”),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42)“杰斐逊1816年1月11日致约翰•亚当斯”(“TJ to John Adams, Jan. 11,1816”),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1376页。
    (43)“杰斐逊1816年2月2日致约瑟夫•C.卡贝尔”(“TJ to Joseph C. Cabell, Feb. 2,1816”),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1380页。
    (44)《独立宣言》,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45)“杰斐逊1813年10月28日致约翰•亚当斯”(“TJ to John Adams, Monticello, Oct. 28,1813”),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1308页。
    (46)关于英国的“影响”和杰斐逊仇英心理的进一步讨论,参见彼得•S.奥努夫:《杰斐逊的帝国:关于美利坚国家身份的语言》(PeterS. Onuf, Jefferson's Empire: The Language of American Nationhood),夏洛茨维尔2000年版,第80~108页。
    (47)《独立宣言》,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48)关于这一主题的最佳论述,见弗朗西斯•D.科利亚诺:《托马斯•杰斐逊:声誉与遗产》(Francis D. Cogliano, Thomas Jefferson: Reputation and Legacy),夏洛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另见罗伯特•M. S.麦克唐纳:“杰斐逊与美国:形象形成中的若干片断”(Robert M.S. McDonald, “Jefferson & America: Episodes in Image Formation”)(博士学位论文),北卡罗来纳大学1998年。
    (49)1826年自撰碑文(Epitaph),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706页。
    (50)“杰斐逊1821年1月6日至7月29日起草的自传”(TJ's Autobiography, drafted Jan. 6~July 29,1821),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1~101页。
    (51)托马斯•杰斐逊:《自传》,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3~4页。关于杰斐逊早年生活的最佳论述,参见杜马•马隆:《杰斐逊和他的时代》,6卷本之第1卷《弗吉尼亚人杰斐逊》(Jefferson the Virginian)。
    (52)托马斯•杰斐逊:《自传》,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5页。
    (53)正如肯尼思•A.洛克里奇在他的《论家长制狂暴的来源》(Kenneth A. Lockridge, On the Sources of Patriarchal Rage,纽约1992年版)中所坚持认为的那样。
    (54)杰伊•弗利格尔曼:《浪子与朝圣者:反对家长制权威的美国革命》(Jay Fliegelman, Prodigals and Pilgrims: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gainst Patriarchal Authority),坎布里奇1982年版。
    (55)“杰斐逊1793年11月27日致安杰莉卡•斯凯勒•丘奇”(“TJ to Angehca Schuyler Church, Nov. 27,1793”),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杰斐逊后来把自己说成是一个“儿孙中间的落伍的老家长,耕耘着自己的土地”[“杰斐逊1795年11月30日致爱德华•拉特利奇”(“TJ to Edward Rutledge, Nov. 30,1795”),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56)“1800年2月27日杰斐逊致奥古斯特•贝林”(“TJ to Auguste Belin, Feb. 27,1800”);“杰斐逊1801年3月29日致塞缪尔•亚当斯”(“TJ to Samuel Adams, March 29, 1801”),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57)托马斯•杰斐逊:《自传》,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46页。
    (58)关于杰斐逊婚姻生活的最佳论述,见安德鲁•伯斯坦:《杰斐逊的内心世界:忧伤的乐观主义者画像》(Andrew Burstein, The Inner Jefferson: Portrait of a Grieving Optimist),夏洛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9)“杰斐逊1792年3月22日致玛莎•杰斐逊•伦道夫”(“TJ to Martha Jefferson Randolph, March 22,1792”),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此处的分析得益于简•刘易斯:“家庭社会的赐福:托马斯•杰斐逊的家庭与美国政治的转变”(Jan Lewis, “The Blessings of Domestic Society: Thomas Jefferson's Famil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Politics”),彼得•S.奥努夫编:《杰斐逊的遗产》(Peter S. Onuf, ed., Jeffersonian Legacies),夏洛茨维尔1993年版,第109~146页;另见比利•韦森:《玛莎•杰斐逊•伦道夫:塑造一个共和派女儿和种植园女主人》(Billy Wayson, Martha Jefferson Randolph: Fashioning a Republican Daughter and Plantation Mistress),夏洛茨维尔,即将出版。
    (60)弗朗西斯•D.科利亚诺:《托马斯•杰斐逊:名誉与遗产》。
    (61)“杰斐逊1793年11月27日致安杰莉卡•斯凯勒•丘奇”(“TJ to Angelica Schuyler Church, Nov. 27,1793”),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62)“杰斐逊1825年5月8日致李”(“TJ to Lee, May 8,1825”),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1501页。
    (63)托马斯•杰斐逊:《自传》,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18页。进一步的讨论见彼得•S.奥努夫:《杰斐逊的帝国:关于美利坚国家身份的语言》,第137~142页。
    (64)托马斯•杰斐逊:《自传》,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19~24页。按时间顺序(1776年6月11日至7月4日)排列的《独立宣言》不同草稿的权威版本,见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研究《独立宣言》起草的著作很多,重点参见罗伯特•帕金森:《人民的敌人:新美利坚国家的革命战争与种族》(Robert Parkinson, Enemies of the People: The Revolutionary War and Race in the New American Nation),北卡罗来纳州查珀希尔,即将出版;杰伊•弗利格尔曼:《宣布独立》;波琳•梅尔:《美利坚圣经:〈独立宣言〉的形成》。
    (65)罗伯特•M S.麦克唐纳:“杰斐逊与美国:形象形成中的若干片断”。
    (66)“杰斐逊1825年5月8日致亨利•李”(“TJ to Henry Lee, May 8,1825”),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1501页。
    (67)“杰斐逊1799年3月12日致托马斯•洛马克斯”(“TJ to Thomas Lomax, March 12,1799”),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另参见“杰斐逊1813年6月27日致约翰•亚当斯”(“TJ to John Adams, June 27,1813”),安德鲁•A.利普斯科姆、威廉•埃勒里•伯格编:《杰斐逊文集》第15卷,第279~280页,其中写道:“人有不同的观点,并且由于这些不同的观点而分成了不同的派别,在社会最初起源时便是如此,在允许人们自由思考和自由言说的地方的一切政府里,也是如此。目前使合众国激荡不安的政治党派,在各个时代都曾存在过……事实上,辉格派和托利派的说法,不仅属于文明史,也属于自然史。”
    (68)毛里齐奥•瓦尔萨尼亚:“我们最初的野蛮主义’:托马斯•杰斐逊道德经验中的人对自然”(Maurizio Valsania, “‘Our Original Barbarism’: Man vs. Nature in Thomas Jefferson's Moral Experience”),《思想史杂志》(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第65期(2004年),第627~645页;瓦尔萨尼亚:《乐观主义的限度:托马斯•杰斐逊的双重启蒙》(Valsania, The Limits of Optimism: Thomas Jefferson's Dualistic Enlightenment),夏洛茨维尔: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9)“1818年2月4日所编‘言论集’”(“The Anas, Feb. 4,1818”),梅里尔•D.彼得森编:《杰斐逊作品集》,第671页。
    (70)“杰斐逊1792年9月6日致乔治•华盛顿”(“TJ to George Washington, Sept. 6,1792”),芭芭拉•B.奥伯格、J.杰斐逊•卢尼编:《杰斐逊作品集》(电子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