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华铁路(蒙西到华中)是正在建设的国内最大规模的运煤专线,北起内蒙古鄂尔多斯东乌铁路浩勒报吉站,终点至江西省吉安,线路全长1837公里。蒙华铁路在湖北省荆门境内的有123.2公里,今年以来进入施工阶段,沿途分布的文物点有20处,勘探发掘的文物点主要集中于沙洋境内的后港镇、曾集镇和沈集镇三地,由湖北省考古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荆门市博物馆、四川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组成的8支考古队分别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时间从2016年10月下旬开始,至今年2月25日结束。 荆门市博物馆此次很荣幸地分到了两个点,一个在沈集,一个在后港。本人作为考古新兵,参加了后港镇新宏村取土场的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工作。由于当时临近春节,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不得不加班加点进行。 我们先行对取土场的范围进行全面勘探,探工都是从当地新招募的,虽然前期经过了短暂的培训,但刚开始一些人在实际操作时仍不是很熟练,由于新宏取土场的土质较硬,不少探工的手磨出了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聪明的探工用电钻在探杆上打一个孔,插上一根钢棍,或是在上面加一道带手柄的铁箍,利用杠杆作用来增加扭力和提升力,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勘探的难题,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取土场位于一片岗地的边缘地带,墓葬为西周时期的,规模较大,有三座直径超过10米,设五级台阶,出土器物多为陶器和仿铜陶礼器,器形有鼎、鬲、罐、豆、敦、壶、缸等;还有少许铜器,多为剑、戈、车马器等;漆木器已全部腐烂,但漆色还清晰可见。据初步推断,古墓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墓葬的发掘引起了周边村村民的极大兴趣,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在四周打起了围栏,但依然阻挡不了村民的热情,每天到工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邻近的荆州市也有不少群众前来参观,更有甚者,一天来参观几次。为了解决民众的探奇需求,在不影响工作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我们每天采取不定时的开放策略,用彩旗拉出一片可供参观的地带,并由专业人员进行适当的讲解,以满足大家对文化遗产及考古工作的好奇心和热情。由于周末有学生参观,开放时间也适当地延长,这也算是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能够给人们带去比在博物馆展厅参观更为直观的体验。 对局外人来讲,考古工作是很神奇的,但对于常年战斗在一线的考古工作者来讲往往有些枯燥乏味,因而我们常常自娱自乐。我们驻地的房东家有一条白色的狗,生了5只小狗,其中3只黑的,2只白的,十分可爱。由于我们的“职业病”,考古队员们将其分别命名为小白一号、二号和小黑一号、二号、三号。无独有偶,沈集的考古工地上也发现了5只被遗弃的小狗,可能还未满月,爱心满满的考古队员们将5只小狗带回驻地,精心喂养。5只小狗均是黑白相间,考古队员们于是根据大小胖瘦分别将它们命名为熊猫一、二、三、四、五号。每日下工回到驻地,小狗们都兴奋地迎上来与我们嬉闹一翻,一身的疲乏也随之卸去。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雨天是难得的幸福时光,只要完成手头的资料整理工作,其他时间就可以自由安排了。我们考古点周边的考古队伍很多,来自天南地北,在雨天闲暇时大家聚一聚,交流一下考古心得、探讨一下考古疑问,或是小酌一杯、一展歌喉,也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活泼、紧张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经过近5个月的辛勤工作,我们不仅顺利地完成了考古发掘任务,而且增长了见识和才干,当然,这段与大家一起工作的时光也终生难忘。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门市博物馆原文刊于:《中国文化报》2017年5月19日第6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