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以飘逸洒脱的诗词闻名于世。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以诗文著称,世称“三苏”。位于河南郏县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苏祠和墓即是他们魂归之地。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历经磨难。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 四月,他自海南岛流放归来时,朝局发生变化,便意识到不能再投身官场,于是居家漂泊,致使身体亏损,当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享年66 岁。苏轼去世前曾接到其弟苏辙来信,商议打算在汝州郏城(今属河南省郏县) 的自有土地上辟设苏家墓园,由于苏辙的三子苏远之妻黄氏病殁,打算先将其葬于此,就此事征求兄长意见。苏轼回信表示葬地之事由弟弟决定,自己去世后亦可葬于此地。于是,在苏轼去世后次年六月,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与前妻王闰之合葬于此,同时安葬的还有欧阳修的孙女——苏轼二子苏迨之妻欧阳氏。苏轼去世前,苏辙就隐居在许昌闭门著书。苏轼葬后,其子苏过也迁到许昌定居,每年到父亲坟上祭祀。由于苏轼、苏辙兄弟情深,于是苏辙与夫人史氏相约,死后愿和兄长同葬一处茔园中。宋政和二年(1112 年) 十月,苏辙卒于颍昌,宋政和七年三月夫人史氏去世,苏辙的子孙把苏辙夫妇同葬汝州上瑞里苏轼坟之右,从此这处茔园被称为“二苏坟”。苏洵本葬于四川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1350 年) 冬,郏城县尹杨允拜谒二苏坟,在苏轼、苏辙两座坟墓之间为苏洵建造了衣冠冢,于是原来的“二苏坟” 就成了“三苏坟”。在三苏坟西南还排列着六个墓冢和一个碑刻。墓冢是苏洵曾孙箕、筹、符、筌、簟、籥六公子之坟,墓碑是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年) 知县马乾元追立,清道光四年(1824 年) 重立。 三苏祠位于三苏坟西南,是郏县县令杨允祭拜三苏坟时建造,清乾隆十一年(1746 年)重修,建筑面积350 平方米,占地面积3600 平方米,建筑包括卷棚、耳房、厢房等。祠堂前的卷棚是1996 年重建的,卷棚木雕精致、彩绘精美,上面有当代书法名家康殷题写的“三苏祠” 匾额和张继题写的“玉振金声北宋雄文三父子,嵩环汝抱中州胜迹一祠堂” 对联。卷棚下的碑刻为元、明、清各朝代所立,分别记载了三苏祠堂的历史沿革。祠堂暖阁内保存着元代所塑的三苏父子泥塑彩绘坐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侍列左右,三人身穿朝服,面含微笑,栩栩如生,距今已有600 多年,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元代三苏父子泥塑彩绘像。 三苏祠历史上曾多次重修、重建,并为保护古迹有所增建。现由“青山玉瘗” 牌坊、斋房、飨堂、祭坛、三苏坟等组成。门前的三苏坟神道,始建于元代,神道两侧仅存的几棵古柏为宋柏,距今已有900 多年的历史。神道两旁有元代青石雕刻而成的华表、石马、石羊、石虎、翁仲等仪仗。古朴典雅的门上匾额“三苏坟” 是原中国书协主席启功所题,两侧楹联是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张建峰书写的“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祖豆两峨眉” 对联。 “青山玉瘗” 坊是明代郏县学者、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炯在明正德元年(1506 年) 二月所建,清嘉庆年间知县李虎臣重修。该石坊高3.25 米,宽3.54 米,青石制作,坊楣上四个行书大字“青山玉瘗” 也是由王尚炯所题,背面是王尚炯的楷书《祭三苏文》。石坊东面有五间斋房,是过去官宦祭祀“三苏” 前,吃素、沐浴和聆听“苏坟夜雨” 的地方,“苏坟夜雨” 为郏县古八景之首。 飨堂主要为古代官员拜谒苏坟用于陈列贡品,悬挂挽联、挽幛,祭文,颂词所用。元代所建飨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 重建,门上方悬挂着“千秋景仰” 匾额,两旁是“大山名川存千古英灵之气,皇天后土知一生忠义之心” 对联。 坟冢前的祭坛由青砖铺地,青石围成,属于明清筑台式祭坛,是历代拜谒三苏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站在坟冢前的祭坛上,眼望苍松翠柏掩映下的三座坟冢,就是闻名中外的三苏坟:东为苏轼,中上为苏洵,西为苏辙。 幼时常到三苏坟玩耍,最喜欢在祭坛前玩“摸福” 的游戏,苏老先生墓前的供桌上并排放着一个青石香炉和两个烛台,中间的香炉被称为“摸福石”,谁能闭上眼睛走到供桌前摸到中间的香炉石便意味着“如愿以偿”。有人曾做打油诗说道:站立祭坛闭双目,双手平伸来摸福;倘若摸到香炉石,万事如意有后福。这个游戏现在已成为中外游客来此游玩的必玩游戏。 1969 年农民浇灌农田时在三苏陵园前神道的东侧出现塌方,在这里发现苏仲南夫妇墓。墓地发掘出两块墓志铭和一枚铜质印章。两方墓志铭盖上一题“宋承议郎眉山苏仲南墓志铭”,一题“宋故孺人黄氏墓志铭”;印篆阳文“适” 字,当是苏适印信。苏适为苏辙次子,字仲南。苏仲南墓志铭上写着“宣和五年十月晦日,合葬于汝州郏城上瑞里先茔之东南隅”。意思就是说,他死后葬在他父亲苏辙的东南面。而在苏适夫人黄氏的墓志铭中写着“将以宣和五年十月与先人合葬于少保坟东南之隅”。苏仲南夫妇墓志铭的发掘出土,轰动了研究三苏的学术界,使一个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苏坟真伪问题得到了确定的回答。如今“宋承议郎眉山苏仲南墓志铭” 和“宋故孺人黄氏墓志铭” 这两块珍贵的墓志铭保存在河南博物院。神道西边是苏辙长子苏迟夫人梁氏墓。 在三苏祠的前方坐落着一座传统寺院建筑——广庆寺,寺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布局严谨,汇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特点,由南天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和钟鼓楼等组成。最为独特的就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这种布局在全国极为罕见。据寺内《重修山门碑记》载,广庆寺是由宋仁宗赦修,高宗赐名,后因寺僧守护苏坟而播誉中外。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百三十二卷记载,宋室南渡后,应苏轼孙子时任礼部侍郎苏符的请求,宋高宗于绍兴九年(1139 年) 九月十九日下诏:“汝州郏城县故资政殿学士苏轼坟寺,以旌贤广惠寺为名。” 从此,广庆寺又有一个皇帝钦赐之名——旌贤广惠寺。至此以后,广庆寺僧人四时守护苏坟,寺内还设有奉祀生。每逢忌日,春、秋大祭都举行仪式,为东坡先生祈祷、安魂。清顺治十六年(1659 年)六月二十日立的《重修山门碑记》碑刻中有这样的记载:“郏邑西北有上瑞里峨眉山,苏坟在焉。广庆寺因而达焉。寺因坟而大显,坟因寺而永祀焉。” 1986 年为迎接全国第四次苏轼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河南大学美术系师生集体创作了苏轼中年布衣塑像,他手持书卷,面朝西南巍然而立,象征苏东坡先生遥望故乡四川。布衣像下面甬道上有一奇特回音奇观就是中国四大回音壁之一“金蛙迎宾”。这个回音奇观出现在苏东坡塑像塑成之时,苏东坡家乡四川眉山县博物馆馆长前来拜谒三苏,当他从塑像前方的25 级青石台阶上走下来时,感觉身后仿佛有人跟下来,回头看时并无人影,他跺了一下脚,只听石阶上发出“咯哇” 的声音,这时才发觉是台阶上的回音,他们惊奇地击掌、顿足试听,果然台阶上又发出了清脆的蛙叫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