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至12日,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暨河北泥河湾2017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周)将在张家口阳原县拉开帷幕。此次活动主题是“走近旧石器,拥抱泥河湾”,为期四天,以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为活动举办地,将开展12项主题活动。同时,今年河北省内外考古人将继续在泥河湾的马圈沟遗址、东谷坨遗址、板井子遗址、马鞍山遗址、石沟遗址、油房遗址以及蔚县、怀来等地展开勘探和发掘,探寻东方人类起源。 泥河湾遗址发现的化石。 油房遗址顶部地层出土的人头骨化石。 首届中国旧石器 文化节在泥河湾启动 6月5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暨河北泥河湾2017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周)新闻发布会在河北师范大学举办。据主办方介绍,6月9日至12日,在张家口阳原县举办的为期四天的文化节将开展12项主题活动。 “旧石器时代文化节,是今天的人们了解和体验旧石器时代先民生产生活与技术文化的契机,是学术与公众互动的纽带。”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介绍说,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设立了官方或非官方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在我国,这是由学术团体和政府合作,首次开展的该项活动,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社会、文化意义。 高星说,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发起设立,今后每年将依托于一个重要的遗产地或文博单位择机举办,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下以科普讲座、学术交流、遗产探讨、模拟体验、仿古表演、创作大赛、遗址与博物馆参观等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形式,开展学术与公众的互动,达到普及人类历史与演化知识、宣传遗产保护理念,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推动文化事业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当地经济与旅游发展的目的,力争打造一张独特而亮丽的文化与社会名片。 “首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在河北阳原举办,适得其所,恰逢其时。泥河湾是东方人类的故乡,这里的考古遗存记录了东方先民距今170万年以来的生存演化历史,其学术地位、遗产价值和科普意义举世公认。近年来,来自北京的科研院所和河北的文博考古单位在泥河湾盆地开展了一系列新的发掘和研究,获得了一批新的重要发现和成果。”高星说,尤其是公众考古活动已经轰轰烈烈地举办过两届,为承办首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 作为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的举办地,泥河湾遗址的价值可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的奥杜维峡谷相媲美。泥河湾遗址位于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被国内外考古学者公认为“世界天然地层博物馆”和“东方人类的故乡”。 到目前,全世界100万年以上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已经发现53处,中国已发现的有46处,张家口泥河湾遗址群就占了40处,如此集中的遗址群国内绝无仅有,世界极为罕见。1978年发现的距今136万年的小长梁遗址,作为人类最北端的活动点,被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第一块青甬上。2001年发现的距今200多万年前的马圈沟遗址震惊世界,泥河湾成为目前唯一能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的世界级人类发源地,对“非洲单一起源论”提出了挑战。 6月5日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诸多专家学者都向记者高度评价了泥河湾的价值。泥河湾不仅仅是阳原的、河北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高星说:“它的意义怎么说也不为过。” “泥河湾盆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数目惊人,是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圣地,具有近300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长韩立森表示。同时,泥河湾的泥河湾层是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是国家级自然地质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遗产。在这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完美结合,更加契合“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旨。这次活动丰富多彩,“首届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首届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节”“首届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青年论坛”“首届中国高校石器模拟打制比赛”……这些都会让更多的人认识泥河湾、了解泥河湾,促进泥河湾古人类遗址的保护利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