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后来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成为与尚书省、中书省的三省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为给事中。 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 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审批、审核和驳回诏书; 发现中书省所拟诏令有违失之处,可驳正封还中书省重拟,即所谓‘封驳’; 门下省属官给事有权对中书省所拟诏令进行涂改,驳归中书省重写,此称‘涂归’ 三省各自的职能: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中书省:长官为内史令,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 门下省:长官为纳言,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 尚书省: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