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清同治三年(1864年)《郏县志》载,孝子坊为清郏县乡坤孝子太学生冯赞所建,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后成为富庶一方的乡绅。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他为朝廷捐赈灾粮50万斤,为全国第一大户。乾隆皇帝召见赐予官职,冯赞无意做官,请御批在家乡建家庙、祠堂、牌坊。乾隆皇帝即书忠义祠、孝子坊。从乾隆十七年开始,冯赞不惜重金,聘请能工巧匠,历时13年建成,迄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 孝子坊位于河南郏县长桥镇豆堂村,它的雕刻艺术之精湛,建筑结构之严谨,令人叹服。该坊为红石坊,高11.2米,宽8.4米。主体由4根石柱、3根横梁搭建而成。有一个正门、两个侧门,辅物有石座、石狮、透花窗棂、飞脊挑檐、铁钩铜铃等。石坊正面中门上刻“皇清钦旌孝子太学生冯赞”,匾书“孝子坊”,下面落款为“乾隆十七年建”。左右侧门,有石狮4对,雌雄相视,威风凛凛。上、中、下梁额分别刻有太上老君、上八仙、下八仙、四大天王、麒麟斗凤凰、鲤鱼跳龙门、龙虎相斗、鹤舞鹿驰等图案。这些图案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石坊背面雕有二十四孝图,梁额有石匾两块,一块上刻“圣旨”,一块上刻“纶音”,周围是玲珑的滚龙,两旁有石刻斗拱6块,拱眼间距均匀,为回纹透花。纵观石坊,主辅相衬,高低错落,飞脊高翘,十分壮观。 民间有一种传说,说冯赞原籍山西洪洞县。由于连年战乱,冯赞与母亲王氏在豆堂村避难,有一次,冯赞梦中听到一个声音:三山夹一岭,银子有一井。冯赞就踏遍附近的堂街镇等地。因为堂街镇恰巧有紫云山、阴山、象山、红石山等,最终无功而返。后来忽然发现他所住房屋门口附近有一枯井,距离很近。心想:是不是“三衫加一领”呀?他在屋门口量了三布衫加一领子,恰巧是从门口到枯井的距离。冯赞大喜,偷偷掘开枯井,发现井里有金银无数。冯赞和母亲在此定居,日后逐渐取出枯井里的金银,孝敬母亲过上好日子。“孝子坊”迄今虽然已有二百多年了,但保存仍基本完好,属郏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百多年前,在冯赞的指挥下,多少个能工巧匠耗费了十几年光阴完成这个杰作。仅这些红石的采集也是一项不简单的大工程。据了解,方圆几十里红石不多。南边有个红石山,从建筑就近取材的角度考虑,估计这红石应从红石山采集的。从堂街到长桥须经渡河,最难走的要数沙滩。运送石材的难度可想而知。不过,红石山的石头这么大块的不多。应该是从更远的地方弄来的。据说,在镂雕一些重要图案时,工匠所雕出的碎石子换同重银子,可见精雕细琢,非同一般。不难想象,冯赞临终前一定会多次到这孝子坊前看看自己的心血巨作,摸摸门前的石狮,想想皇帝召见的情形,回味着当年的豪迈。人生在世,草木一秋。能有所建树,留下美名,冯赞也该知足了。 百善孝为先,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在国家人口老龄化的今天,传统孝道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对孝子坊进行保护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对传统孝道的传承与发扬,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 二百多年过去了,孝子坊仍傲然挺立。这孝子坊是冯赞为自己树的一座丰碑,更是启迪教育后人的一座丰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