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collect/201709/03/W02013122153282675662141.jpg)
徐彤武简介 一、 出生日:1957年1月4日 出生地:北京市 现职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职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编辑部代理主任 学 位:法学硕士 二、高等教育经历 1979年2月-1983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分校政教系本科生,毕业获文学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 三、主要工作经历 1975年3月-1977年1月:北京市海淀区上庄公社插队。 1977年1月-1979年1月: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机关工作。 1983年3月-1985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分校教师。 1988年7月-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其间曾先后供职于本院外事局(今国际合作局)美大处、本院所属中国人文科学发展公司国际交流部,并借调文化部所属中国国际问题交流中心,2007年成为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四、境外访学经历 1990年5月-6月:加拿大外交部加拿大研究奖获得者考察与调研项目。 1991年9月-1992年9月:中英友好奖学金访问学者,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研究院(Graduat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1994年2月-5月:中国政府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合作项目之一中加人力资源比较研究项目组,加拿大大型企业研究会(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 2006年7月-12月: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访问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Kellogg College,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五、主要科研成果 (一)论文及专著类成果(总计约58.6万字,其中刊发于公开出版物上的成果超过43万字) 1.《加拿大与国际维持和平行动》(1万字),《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年第11期。 2.《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加拿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报告》(第二作者,2万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年第8期。 3.《英国法律中“公益性事业”的定义与实践标准》(1.2万字),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专稿,2007年6月20日。 4.《英国政府与民间组织:战略、政策与措施》(3.7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组织蓝皮书(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5.《英国慈善法体系中公益性定义的演进发展》(0.5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2月2日。 6.Encourage volunteerism by law(约0.2万字), Global Times, May 25, 2009(为中国《环球时报》英文版撰写的关于志愿服务立法的文章) 7.《美国民间组织:身份、事业和运行环境》(6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民间组织蓝皮书(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8.《联邦政府与美国志愿服务的兴盛》(1.7万字),《美国研究》2009年第3期。 9.China can learn from current US healthcare reform(约0.2万字), Global Times, February 23, 2010(接受中国《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专访,谈美国奥巴马政府的医疗改革及其启示)。 10.《奥巴马政府的医疗改革及其前景》(3.7万字),《美国研究》2010年第1期。该文还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8期(总第80期,2010年8月1日出版)摘要刊发。 11.《公益性标准——慈善组织注册和慈善事业监管的核心问题(2010年7月中英慈善立法研讨会论文)》(1.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慈善蓝皮书(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12.《医疗改革:不是奥巴马的致命伤》(0.2万字),《世界知识》2010年第22期(总第1545期)。 13.《美国国际性民间组织研究》(2.1万字),《美国研究》2010年第4期。 14.《美国政府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管理及启示》(2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慈善蓝皮书(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15.《实事求是地看待美国和中美关系——访王缉思教授》(第一作者,与魏红霞合作,1.5万字),《美国研究》2011年第2期。 16.《奥巴马政府的医疗改革及其前景》(3.7万字),收入美国研究所建所30周年纪念文集《美国研究文选(1987-2010)》(全书分为上下卷,共收录《美国研究》季刊自1987年创刊到2010年间的代表性论文46篇),黄平、胡国成、赵梅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17.《减赤“超级委员会”:一次“有用的失败”?》(0.3万字),《世界知识》2011年第24期。 18.《五重难关羁绊奥巴马医改脚步》(0.3万字),《世界知识》2012年第6期。 19.《“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现象观察》(0.3万字),《世界知识》2012年第7期。 20.《美国的核事件应急管理体制》(1.3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蓝皮书(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 21.《医改法案:历史性的裁决》(0.5万字),《世界知识》2012年第14期。 22.参加美国研究所美国社会文化研究室的专著(姬虹主编:《当代美国社会》)写作,负责撰写第六章“美国的非营利部门”(4.1万字)及第八章“美国的国民卫生医疗体系及医疗改革”两章(3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23.《美国选举政治迎来“新镀金时代”》(1.5万字),《美国战略研究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创新工程办公室)2012年第3期。 24.《“外围团体”对2012年美国大选的影响》(1.9万字),《美国研究》2012年第3期。 25.参与美国研究所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重大研究课题《美国公民社会的运行与管理》(2010-2012年度科研项目),已经初步完成约10万字书稿,待课题结项后发表。 (二)编辑类成果(总计197万字) 1.《唐人街故事》(香港凤凰卫视供稿,17万字),作为本书两名总监制之一和文字改写者之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4月第1版。 2.《冷暖人生(之一)——21世纪中国民间档案》(香港凤凰卫视供稿,24.2万字),作为本书两名总监制之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4月北京第1版。 3.《冷暖人生(之二)——21世纪中国民间档案》(香港凤凰卫视供稿,22.2万字),作为本书两名总监制之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5月北京第1版。 4.《汉字简史》(42万字),特邀编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9月北京第1版。 5.《文学简史》(30.9万字),特邀编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11月北京第1版。 6.《东方哲学简史》(31.5万字),特邀编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1月北京第1版。 7.《心灵简史》(29万字),特邀编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6年2月北京第1版。 六、学术自传 本人自中学时代起即对国际问题产生浓厚兴趣。1983年春本科毕业后,由于受到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该校国际政治系(今国际关系学院)张汉清先生的赏识与栽培,得以在任教工作间隙到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插班旁听多门硕士研究生课程,并和研究生们一起学习和尝试科研论文的撰写,这段经历对于本人后来最终投身于专业国际问题研究起了很大作用。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今国际关系学院)之后,主攻苏联研究。在曾经于20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的导师洪肇龙教授悉心指导下,刻苦钻研大量英文和俄文文献,注重思考苏联共产党历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发展历史中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攻读研究生期间积极参与了有关学术著作的翻译、编写和《中国大百科全书》若干词条的基础资料准备及撰写工作。 1988年夏从中国人民大学结束研究生学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现名国际合作局)的美大处工作,负责对美洲大洋洲英语国家的学术交流项目,从此与美国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在外事岗位上,本人有幸获得美国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外事工作的副院长李慎之先生的耳提面命,接触和结识了资中筠、王缉思等一批优秀的美国研究专家和本院国际研究学部其他研究所的一批顶尖学者(如时任苏联东欧研究所所长的徐葵),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令我认识到深入了解美国、全面研究美国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1990年春由加拿大外交部全额资助的加拿大研究考察是我第一次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海外之旅,考察成果之一便是1991年秋刊登于《世界经济与政治》上的《加拿大与国际维持和平行动》,这也是我首次在我国中文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91年秋至1992年秋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研究院访学期间,蒙两位在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领域造诣颇深的导师指导,以英美特殊关系为主线研究美国外交政策,初步领会西方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学术标准、研究方法和治学理念,并成为当时中国首批有机会使用国际互联网和拥有个人电子邮件信箱的人。1994年春作为研究小组成员兼协调员参与由本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执行的中国加拿大合作项目——中加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研究项目,这使本人获得了又一次海外培训和实践的机会,收获颇丰。 由于我国对外介绍中国文化、推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开展民间外交的需要,本人从1995年秋起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中国人文科学发展公司、文化部所属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管理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项目。其间多次访问欧美国家的大学、智库、工商企业及民间团体,并频繁接待来访的各国各界人士。本阶段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创建中国人文科学发展公司国际交流部,并协助本院建立起与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等一批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中文图书资料采购交流关系。上述经历使本人进一步开阔了国际视野,有机会进一步熟悉、了解欧美国家的教育科研机构、知名专家学者及各类非营利组织情况,使自己逐渐明确了今后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方向。 2005年起本人职业生涯的重心开始由国际文化与学术交流向专业学术研究转变,并决定选择非营利组织为主要研究方向。此间还作为监制和特邀编辑参加了由香港凤凰卫视、北京鹏飞一力图书有限公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等文化产业公司策划的合作出版项目,借机进一步夯实了语言文字和资料检索技能的基础。2006年夏由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牛津大学访学后,集中精力研究了英国非营利组织(尤其是公益慈善机构)的法律环境,成为向国内有关立法部门介绍英国面向21世纪的《2006年慈善法》的第一人。 2007年冬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和现任美国研究所所长黄平的亲切关怀下,本人正式成为美国研究所的专职研究员。此后,以美国政治和美国社会为主要领域,以美国非营利部门及其法律环境为主要对象开展研究工作,先后在《美国研究》季刊和本院编纂出版的《民间组织蓝皮书》、《慈善蓝皮书》、《美国蓝皮书》等专业学术出版物上发表科研成果40余万字,并在院内外多种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稿10万字。2010年起受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同年5月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理事。本人在学术研究中一直较为注重考察表象背后的制度性因素,执行的研究课题均不脱离相关的法律环境,力求通过研究所得学术成果,使中国的学术出版物受众及相关政府部门决策者能深化对美国具体制度设计的了解,以借鉴美国比较成功或者卓有成效的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有助于我国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和决策优化。本人在研究中所得的另一体会是:搞当代国际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美国研究,绝不应当丢掉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强大的思想武器,同时应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四个必须”,即:必须牢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必须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必须坚持独立思考和严谨学风,必须熟悉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与时俱进。若不如此,国际问题领域的学术研究就有失去方向或者失去价值的危险。 (资料截止至2012年10月22日)
责任编辑:李海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