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之夜”的缘起 “博物馆之夜”是欧美倾力打造的文化盛宴。此活动是随着“国际博物馆日”的创立逐步发展起来的。“国际博物馆日”的建立得益于1946年在巴黎成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该协会于1974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不追求营利和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永久性机构,并为公众提供受教育和欣赏的机会。之后,国际博协规定从1977年开始,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法国文化部于1999年首创“博物馆之夜”,2005年起被推广至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自此,欧洲共有3000多家博物馆参与此类活动,受到了数以百万计观众的欢迎。 博物馆之夜的主旨是竭力吸引观众到博物馆参观,提供最吸引人的体验。此活动最大的着力点是事前的策划和创意,不断创新形式,丰富主题项目,以此吸引观众感受博物馆文化的魅力。各国文化机构都使出浑身解数,打造有声有色的文化品牌。 “博物馆之夜”在欧美的实践 法国每年的“博物馆之夜”活动,精彩纷呈,引人瞩目。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曾展出珍稀的实体动物标本;人类博物馆内可以观赏到20世纪半身像雕塑,体验故事工作坊;凡尔赛宫可见到法兰西国王的豪华马车与驯马场;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可观赏到20世纪各种流派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还可以欣赏现代舞演出。人们还可以免费参观名人故居。此外,爵士音乐会、雕塑花园音乐会、黑暗秘境寻宝、光影涂鸦、电影放映与知识竞答等各种活动给博物馆之夜增添了缤纷色彩。值得一提的是,法国教育部举办的“课堂与作品”活动是一个亮点,法国各地的小学生受邀来到博物馆学习,或聆听讲解,或动手实践,开启了一个不眠之夜的幻想之旅。 俄罗斯深受其影响,莫斯科也在2007年加入到活动之中,举办机构的数量逐年增加,覆盖城市越来越广。2012年莫斯科市政府对“博物馆之夜”非常重视,承担相关费用的支付,并建立网站进行宣传。国立生物博物馆带领游客畅游花园,讲解莫斯科丰富多样的植物。马雅可夫斯基博物馆用电影、讲座、诗朗诵等形式,立体地再现这位传奇作家的坎坷一生。高尔基文化公园则邀请众多音乐家上演了一场“混搭”音乐会,观众不仅能听到古典乐、爵士乐、电子乐,还能劲爆起舞。 随着“博物馆之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欧洲各种场馆与机构陆续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他们纷纷拿出镇馆之宝或推出重磅展览,保证了固定项目的水准和含金量,以提升社会关注度。 “博物馆之夜”一直是德国非常注重的文化项目。自1997年起,在每年的特定日期,德国多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同时开放至深夜,参观者持该活动通票即可在规定时段内出入上述所有场馆。以慕尼黑为例,各场馆在活动当天创设新花样,如国家钱币收藏馆的“自制钱币”、市政厅画廊的“艺术藏在哪里”、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的“手电筒旅行”、艺术家之家的“石版画工作坊”、宝马博物馆的“宝马再生设计师”等一系列亲子活动都很受欢迎。更为关注的是,很多场馆还考虑到了残疾群体。在柏林“博物馆长夜”中,德意志银行艺术馆为有视听障碍的人士做了“寻常事务”展览的特别导赏;柏林画廊则邀请盲人去触摸和感受“非洲达达艺术”展览。意大利“博物馆之夜”活动更是别致新颖,赚足了观众的眼球。观众可在古罗马斗兽场、庞贝古城遗址、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米兰布雷拉美术馆等争相领略那些未曾见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的风采。此外,民众还有机会免费欣赏和参与各级文化机构举办的戏剧、舞蹈、音乐会、电影、读书、品酒等多样性的文化活动。 美国许多儿童更愿意在博物馆过夜,比如在活生生的鲨鱼和巨大的恐龙骨架旁酣畅入眠。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2014年举办了首次成年人的过夜活动,并提供了香槟酒会、现场爵士乐伴奏以及三道菜的晚餐。 儿童的夜场活动风趣别致,他们可以参加位于匹兹堡的卡内基科学中心举办的夜场活动,充当小侦探;还可以在辛辛那提博物馆中心探秘洞穴;或在旧金山海湾水族馆观看鲨鱼;还可以在威斯康辛海洋博物馆的潜水艇内打个盹。美国探索馆推出“白天+黑夜展览模式”,每周四晚上专门对成年人开放,很多情侣将科技馆作为约会地点,观众在体验展项乐趣的同时,还可以品尝美酒。探索馆夜间项目常开常新,每次带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 “博物馆之夜”在我国的探索 相较于国外,我国博物馆夜间开放模式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目前,已有不少博物馆举办过“博物馆之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否所有的博物馆都适合夜间开放?怎样做好博物馆之夜活动?如何创新发展?从可行性因素来说,观众流量较大、馆藏资源较多、场地范围较大的博物馆更适合、更有条件开放夜场;科博类博物馆的夜间开放时间、活动种类及社会效应更为凸显一些。北京自然博物馆早在2006年暑期初次开展“博物馆之夜”活动,是首次将“博物馆之夜”主题活动引入公众视野之中,逐年推出了和谐大自然之夜、夜探恐龙世界、奇妙夜、缤纷夜、寻宝夜、音乐周、戏剧周、光影周、丝路之夜、亚洲之夜等主题活动,以展厅为活动场地,综合利用馆藏特色拓宽相关活动形式,其中包括讲解、表演、展演、动手做、有奖竞猜、亲子互动等项目,引领了部分博物馆走向“博物馆之夜”的探索之旅,广受关注。国家博物馆自2011年新馆开放以来,根据展览的实际情况和观众的参观需求,曾在半年中持续开设4次晚间专场。湖南博物馆曾为热门展览开设晚场;“首都博物馆联盟”整合北京地区博物馆资源,推出博物馆晚场接待活动;2013年上海30家博物馆在活动期间将延长开放时间,还推出了广场朗诵会、戏曲演出活动等文化。博物馆独特的文化魅力得以释放。伪满皇宫博物院连续六年举办“国际博物馆之夜”活动,近4万名观众体验此活动。深圳博物馆的“博物馆奇妙夜”系列活动在历史民俗馆集中举行,包括专家讲解、特别导赏、拓片体验、领取博物馆护照等。激发孩子们参观、体验博物馆的浓厚兴趣。 我国“博物馆之夜”的开放和探索已做出有益的尝试,很受观众青睐,但能否成为常态,也是值得研究的话题。博物馆夜间开放,确实有利于提升公众的精神文化层次,也是一种让潜藏中的文物鲜活起来的有效方式。针对我国博物馆现状,不是所有的博物馆都适合夜间开放,要依据自身情况进行考量。是否一定沿袭欧美博物馆的夜间开放模式?一定按着确定的时间(国际博物馆日或假期)来举办吗?曾举办过的还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到底吗?这些问题一直成为人们争议的问题。 据专家分析,国内博物馆延时开放主要体现在两种情况:一是在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二是为了顾及更多观众的观赏要求,对馆内比较重要的展览增设夜场观览。如 2002年上海博物馆曾因举办 “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而通宵开馆。72件中国美术史上的珍贵作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馆内万人争睹《清明上河图》,领略了文化盛景的再现。不过,这样的场景毕竟是凤毛麟角。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博物馆夜场参观模式已走在前列。如卢浮宫博物馆日常开放时间为9点至18点,而每周三、周五晚上则延迟到21点45;大英博物馆每逢周五开放时间延长至晚间8点3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每周五和周六的开放时间延迟至晚间9点。这对我国博物馆的晚间开放很有启发意义。 博物馆夜间开放,是博物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但需要很多条件支持。首先,博物馆夜间开放涉及运营成本、场地秩序、人员管理等多方问题,还有展品安全、观众秩序维护、特殊展品的保护等,这就需要制定周密的参观方案,加强对馆内设备的维护力度,加大安保力量,确保文物及公众安全。另外,博物馆夜场开放并不要求齐整化,馆方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掌控,从时间、场地的选择还是内容、形式的安排都可自行处理,有条件的博物馆可先行先试,怎样开放?如何延长开放时间?能否更人性化些?活动范围能否再扩充些?最终,博物馆的夜间开放更应着手打造有吸引力的夜场项目,更要推陈出新,给观众带来新体验。 (责任编辑:admin) |